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外雷电防护技术标准发展分析

国内外雷电防护技术标准发展分析

来源:机房360 作者:关象石丁海芳 更新时间:2010-4-21 19:43:26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雷电防护技术标准进行归纳和分析,获得了一点认识:防雷标准是建立在人类通过长期观察和试验逐步加深对雷电认识的基础上,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对雷电灾害新形式的研究和对应的防护方法研究而深化和完善着。

  引言
  
  雷电灾害是自远古以来一直发生在自然界的气象灾害。在中外历史记载中,雷击造成火灾、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的纪录连绵不绝。[1]自人类使用有线电信、电话和电气设备以来,出现了雷电灾害的新形式。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一方面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设备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和享受,另一方面雷击电磁脉冲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损害及造成电气系统或电子系统运行中断的影响又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和危险。因此,对雷电防护的研究,已由初期的直击雷防护发展到电气系统、电子系统的现代防雷研究,防雷标准也由各国自行制定发展到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中。
  
  1直击雷的防护
  
  迄今为止,除对球形闪电(球雷)的成因尚在研究中外,对发生在雷云内部或雷云之间的云闪(云内闪或云际闪)和雷云与大地(及地面建筑物、人畜和树木等)之间的云地闪研究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将云地闪定义为“直击雷——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2]这一定义与IEC62305-1中“对地的雷击闪电——在云与地表面之间来自大气的放电,它包括一次或多次闪击”的术语相一致。
  
  由于直击雷的直观和造成火灾、建筑物损坏和人畜伤亡等雷电灾害的严重性,人类一直在探索直击雷的防护技术。在古代欧州,雷被认为是战神之鼓,为了防止引爆炸药,大量的炸药被存放在教堂内。在雷云密布时,人们便敲响教堂的大钟祈求神的保护。在中国明清建筑中,会在宫殿(如北京故宫承乾殿)正脊瓦下埋一铁制宝盒,盒内除有元宝和金钱外,更有写着“九天应无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乞求神灵保佑的绢条。[3]当然,雷电不会因此而罢休。明永乐十九年五月九日(公元1421年)雷击中新建成的北京皇宫紫禁城三大殿,大火烧了近两天,250多幢新建的宫殿被焚毁。1767年威尼斯一座教堂遭到雷击,引爆了数百吨炸药,造成3000人死亡的悲剧。
  
  1754年前后,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科学家用试验证实了“雷就是电”,并发明了用金属材料接闪、引下和接地的直击雷防护系统。虽然此前也有建筑物有意或无意中采用了这一技术,如重建于1252年的湖南岳阳慈氏塔。该塔高约39m,塔顶为一铁杵,从铁杵连下8条铁链垂至地面[3]。但以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构成的外部防雷装置的历史还应从1754年前后算起。250多年的运行经验说明,外部防雷装置是迄今唯一有效和广泛应用的直击雷防护装置。[4]
  
  1980年前后,国内有学者对现存的11座古塔(含杭州六和塔)调查后,按建筑物年预期雷击次数经验公式推算,说这些塔均应遭受上百次雷击,而实际上却很少甚至上千年没受到雷击。因而认定“唯一的解释是六和塔具有消雷的能力”[5],并仿照古塔的高阻值(10kΩ左右)特性研制生产了接闪部分(非金属材料)阻值为35kΩ的“消雷器”。其核心技术先是说“中和”,后改为“限流为纲”。以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限流”或“电感”型非常规接闪器,同样是在金属接闪器中串电阻或并电感。
  
  近年又有人宣传“绝缘防雷”,并引用台湾学者的话“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纯木结构高层建筑物,历经943年雷鸣电击而无损伤,它的建筑防雷技术的考验远远超过避雷针技术!……称之为‘绝缘防雷’技术”。[6]
  
  木结构或砖(石)结构的古塔是否会因其绝缘或半绝缘的特性而具有“消雷”或“绝缘防雷”的能力呢?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实际运行经验上看都是不可能的。电气专业上有一名词为“绝缘击穿”,指的是绝缘物体上的放电除取决于物体的绝缘水平,更取决于沿面放电强度。在数百千安电流和上万伏高压的雷电流下,有多少著名古建筑毁于雷火:布达拉宫(公元762年)、开封佑国寺塔(1100年前后)、北京法源寺(833年)、北京白塔寺(1391年)、天坛祈年殿(1889年)、天安门(1475年)、故宫景阳宫(1987年)、明献陵明楼(1992年)、沈阳东陵明楼(1962年)、承德外八庙普佑寺(1964年)、清西陵崇陵东配殿(1976年)、山西稷山大佛寺(2004年)……。就连文献[6]提到的应县木塔也于2002年9月7日遭雷击而损坏。现存的杭州六和塔也是几次焚毁后于1900年重建的。文献[3]的作者调研后指出:“我们国家自实施避雷带和避雷网的作法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已运行了三四十年,被保护的建筑物从未发生任何事故”。为保护古文物,北京故宫、北海、颐和园和天坛的防雷工程正在施工中,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建筑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以及应县木塔的防雷已进入设计阶段。在欧州,著名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也完善了防雷装置(图1~图3)。这些防雷装置均是传统的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没有使用任何非常规接闪装置。
  
  在直击雷防护标准中,有如下三项技术发展:
  
  1)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自从发明了避雷针(接闪器)以来,其保护范围一直在研究中。1777年5月伦敦附近普夫里特镇上的一座火药库遭到雷击,而这一仓库的防雷恰恰是包括富兰克林在内的几位科学家设计的。事后检查发现避雷针并未接闪,这是第一次发现保护范围的问题。《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中避雷针保护范围使用的保护角法,日本标准JISA4201-1992同样利用保护角计算保护范围。中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则使用了折线法。按保护角法计算,保护范围大体为一圆椎体,针的高度越高,则圆椎体越大。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大量出现雷击入圆椎体保护区的情况,被称为“侧击”或“绕击”,至于发生侧击或绕击的物理机理却一直没弄明白,直到1960年代在积累了大量雷电观测数据,逐渐搞清了雷击电流发生频度分布、雷电电荷的频度分布以及雷电放电的机制等以后,并根据这些数据和结合实验提出了电气几何理论(EGM),才解释了侧击发生的原因。EGM理论认为:接闪器保护范围因雷电流大小而异,雷电流较大时,其击距(滚球半径)长,当击距大于与某一物体的间距时,雷云先导就会对那一物体放电,并不理会那一物体是否是接闪器。在1994年修订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按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采用了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欧州标准ENV61024-1:1995、英国标准BS6651:1992、法国标准NFC17-100、美国标准NFPA780:1992、韩国标准KSCIEC61024-1:2002和日本2003年版JISA4201也均采用了滚球法,既便保留了一些保护角法也限定在一定的高度内(如Ⅰ级限在20m内、Ⅱ级30m、Ⅲ级45m和Ⅳ级60m),这与我国电力行标折线法在一定高度内保护范围值与滚球法计算的保护范围值相近类似。
  
  在IEC62305-3:2005中目前使用滚球法、保护角法和网络法三种方法,其中说明滚球法适用于所有情况,保护角法适用于简单(小型)建筑物且受高度限制,网络法对水平的保护面较适宜。
  
  在IEC的保护角法中规定I类防雷建筑物针高20m以下时,保护角为25°,Ⅳ类防雷建筑物针高为20m、30m、45m和60m时,对应的保护角分别为55°、45°、35°和25°。而GB15599-1995中却对Ⅰ类防雷建筑物使用消雷器的保护角做出74°,GB/T16438-1996中对一般建筑(Ⅱ~Ⅳ类)使用消雷器做出78.7°的规定,大大超出IEC和GB50057及电力行业标准的规定。74°和78.7°的规定毫无理论依据和实际运行经验,纯属商业炒作。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0421/n99845693.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