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大数据改造教育是否可取

大数据改造教育是否可取

来源:机房360 作者:娟子 更新时间:2013/12/7 8:56:12

摘要:有消息称,2015年韩国计划在中小学[微博]取消纸质教材,而由数字化的手段代替教材的功能。笔者在想,如果当纸质教材被取代,那么至少有两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现象面临消亡,一是“眉批”,学生在听课时,把重要的知识内容以及自己即时独特的领悟记录在书本的留白处,从而让每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教材;二是以“杜甫很忙”为代表的课本涂鸦,虽属“不务正业”,却变相激发了学生潜在的美术兴趣。

        大数据(big data),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资讯。

  大数据时代的在线教育正在以其便捷性、经济性、灵活性打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引发着教学手段的革命。但正所谓不破不立,教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可能使更多依赖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教育文化丧失生存空间,譬如线上教学的时间越多,学生与教师在同一场所的时间也就越少,“言传”可能进一步地挤占“身教”。多媒体教学手段越丰富,板书文化也会日趋边缘,学生可能更难领略汉字书写的文化魅力,当教师收到一份份打印出来的课后作文,才开始强调作业必须用手写。

  记得当“多媒体应用”成为很多学校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后,笔者却遇到了一位仍然固执地只写板书的老师。他固执的原因很简单,“我小时候同学们学习也很用功,却没有那么多近视,现在近视的孩子多了,也许就是因为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看多了。”将学生的近视率归咎于多媒体教学,是否公正姑且不论,但是他这种一厢情愿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却发人深省。

  我们肯定技术革新对于教育的贡献,因为它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知识传播”并非是教育的唯一内涵。比如德育就并非单纯的知识,学生的人格素养更多是在校园师生间的行为触碰中形成的。教育也并非只是技术,更是一种塑造人性、传递人类精神的“艺术”。本雅明曾认为机械复制时代让艺术独一无二与本真的“光晕”走向衰落,而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技术革命,则应为教育这门“艺术”中的人性“光晕”保留更多的空间。有人说线上教育打破了知识在个体上的垄断,让学习者占据了教育的主导权,让学习者和教学者前所未有的平等。但这样的平等,不应取代“教”与“学”的过程中精神传递的势能,毕竟教学革命,并非“学革教命”。技术创新确实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


责任编辑:娟子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3127/n312654685.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文章其内容和图片均为网上转载,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删除。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