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用大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史

用大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史

来源:机房360 作者:娟子 更新时间:2016/12/10 21:01:37

摘要:中国有着种类丰富且时间跨度大的历史资料,数据不应成为研究的阻碍,只要你肯提问题。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可以“两条腿走路”,我们既可以研究传统的经济史,另外一条腿,就是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基于自然实验方面的研究。

  我比较熟悉马德斌老师的研究,他在基础数据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他构建的工资和价格方面长时期的序列数据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对分析“大分流”(美国学者彭慕兰的书名,一本关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中西比较史著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里我想说的是,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其实远远超过“大分流”的研究。

  工资和价格水平的数据为什么很有用呢?比如说我们对鸦片战争对中国晚清经济的影响很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查看相关的书和研究的话,会发现并不存在已有的序列数据可供使用,而我们需要把这样的数据放到计量经济的模型里面来看。所以,马老师在基础数据上的贡献,给研究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马老师提到了经济史作为某种自然实验的可能性,作为经济学家我们非常重视因果关系。不幸的是确立因果链条的那些工具,比方说可控制、可重复的实验室实验,在历史研究中我们不能毫无保留地使用。虽然我们不能使用这些手段,但是我们可以拿自然实验做一个尽管不完美的替代。所以,余下的时间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中国经济史自然实验的研究。

  我必须要强调一点,在做自然实验的过程中,首先数据非常重要,其次量化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我们非常幸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遗留下来很多历史数据,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发现中国经济史研究能用的数据是远远超出想象的。而且这些数据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会达到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效果。

  过去十年里,我很幸运在港科大同一批非常优秀的博士生研究了这个领域。我要介绍的第一个项目是有关中原帝国与游牧部落的冲突。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很多农耕文明跟游牧部落都有过冲突,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冲突尤为持久。读司马迁的《史记》时,自然实验启发我想到了这个题目。《史记》里面司马迁对匈奴的描述非常不友善,认为这些人好勇斗狠,喜欢打架,于是自然实验就这样出来了。我们知道经济学在冲突这一支文献里面很多讨论到经济冲击,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dwardMiguel教授,他认为很多冲突是源于经济冲击,而经济冲击又可以用天气作为外生变量。中原和游牧部落的冲突是因为游牧民族生性好战,还是说他们可能只是受到天灾影响时才会攻打中原呢?比方说因为他们是草原经济,非常依靠降雨,在降雨不足的情况下就更可能会攻打中原。我们就利用战争冲突和天气变化的历史数据做了一个模型,做成一幅图(见图)展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结果:横轴是时间,以百年为单位,竖轴是在这个时间段里冲突的比例。图中上方那条线代表干旱期在这段时间占的比例,下面这条线是洪涝期占的比例,我们的结论是,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异常气候的发生有着紧密的关系,干旱的时候他们更有可能攻打中原,在洪涝的时候则相反。

  第二个项目是贸易抑制与倭患。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想到朱元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为什么呢?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有海禁措施,并且我们发现海禁的同时倭寇问题特别严重,整个明朝在嘉靖皇帝时发生了严重的倭患。倭寇的组织非常严密,有武装,在当时造成大量的伤亡。另外很多倭寇在1550年之前是从商的,是做生意的。下面我还是用图来说明这个研究:这幅图是有关倭寇的活动,数据是从《明实录》里收集出来的。你问历史学家,他说没有倭寇活动的数据,但实际上《明实录》里记录了哪个地方在哪一年遭受了多少次倭患。同时我们也结合其他方面的数据,比如说这个地方是不是丝织业中心,有没有港口,以及明朝时当地的城市化程度。再结合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的地理信息系统,放在一起我们就看到:海禁(实际上就是贸易抑制)带来了严重的倭患,尤其对沿海地区的丝织业中心造成了更严重的侵扰。

  第三个项目是儒家文化与农民起义。冲突研究的绝大部分经济学文献做的是非洲的研究,但是非洲的历史跟中国没法比。文化对冲突的影响就更难做了,不过中国为此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自然实验的场所。经济冲击带来社会冲突,这在经济学是非常成立的说法,我们要问的是文化到底能不能在其中起到缓冲的作用?如何度量文化?我们利用了两个变量:孔庙的数目和烈女的数目。我们认为它们是测量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方面——忠与孝的合适指标。如果你问别人要数据,别人也会说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我们就自己找了数据,找了《山东通志》。因为山东的暴动在历史上最厉害,而山东也是孔夫子的出生地,结合这两个特点,我们就从《山东通志》和《清实录》入手。下面这张图就系统展示了我们要的变量:a是农民起义,b是作物歉收,c是孔庙数目,d是烈女数目。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变成了一篇文章,我们看到儒家文化确实可以缓解经济冲击造成的暴力冲突。

  第四个项目是玉米与人口增长。已经有学者(NunnandQian)证明了美洲作物(土豆)的引入,对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引入的美洲作物主要是玉米和番薯,我们发现在中国美洲作物的引进与人口增长的相关系数非常高。一个地区是否引进了玉米种植、几时引进,这些信息在《地方志》上都可以找到,也就是说要做这个题目也得找《地方志》,得找《府志》,我们的数据都是这样找出来的。基于刚才说的《府志》,我们就可以把不同时期玉米在各地的引种的情况勾画出来。我们的发现是,玉米引进跟人口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对城市化水平和工资水平没有显著作用。这也体现了在晚清的时候、中国还停留在马尔萨斯阶段的情况。

  第五个项目是检验韦伯。韦伯有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它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最有名的论述。那么在中国新教是否有同样的作用?我们发现一套1922年出版、非常详尽调查了1901~1920年间中国基本情况的统计资料叫《中华归主》,再结合其他很多不同的数据(比如说清末民初的民营工业和大量传教士的日记)就有了这篇文章。我们的结论是,历史上新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知识传播实现的。

  最近有一个让人非常鼓舞的研究,就是研究中国科举制度。从宋朝开始算,科举制度差不多有一千年的历史,我们想研究的是科举制度或许已经给中国人塑造了一套重视教育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社会对高考的重视。我们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明清每个府考到进士的人数,和现在(2010年)人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发现600年前出进士更多的地方,现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是更高的。另外我们在跟现在的GDP数据对比时,也发现了正相关的关系。数据方面我们用的是《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接下来我们还要把全国的举人数据录到我们的数据库里面。

  结论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仍然处于萌芽的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想鼓励年轻人投身这个事业。中国有着种类丰富且时间跨度大的历史资料,数据不应成为研究的阻碍,只要你肯提问题。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可以“两条腿走路”,我们既可以研究传统的经济史,比如说鸦片贸易对“大分流”的影响,这是以前没有探讨过的题目;人口增长跟市场整合的关系也是没有人探讨过的题目;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另外一条腿,就是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基于自然实验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娟子编辑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61210/n152790713.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文章其内容和图片均为网上转载,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删除。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