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云计算资讯 » 阿里腾讯华为三足鼎立云计算,京东云凭什么上牌桌

阿里腾讯华为三足鼎立云计算,京东云凭什么上牌桌

来源:百度百家 作者: 更新时间:2021/8/24 8:39:14

摘要: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发展已近十年。作为云计算领域的“后来者”,京东云2016年才正式对外开放公有云服务,但历经五年时间成为行业“黑马”。数据显示,京东云IaaS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第五,在头部厂商中增速排名前三,跻身国内云计算第一梯队。

  31.2天——这是京东在最近一期财报中披露的库存周转天数。从全球范围来看,零售业周转效率标杆Costco库存周转是30天左右,但其管理的SKU仅为3700个左右。与之相比,京东目前管理着超过数百万个自营在库SKU。

  很难再用“电商”这个标签概括京东集团的商业定位了。正如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在2018年4月说的那样:“我们不是一个电商,而是一个技术供应链服务公司。”2020年初,这句话成为京东集团的战略定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在京东集团整体的战略布局中,技术被定位为交易和服务之后的第三条增长曲线。目前,承载京东集团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对外输出的机构是京东科技集团,而承载其技术服务能力对外输出的统一技术服务品牌是京东云。

  “技术服务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这是京东的定位,是我们的基础。站在2021年这个节点,我们更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近期,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表示。

  周伯文对行业早有预判:“我反复强调,产业数智化是接下来最大的机会,因为技术能帮助产业提升发展质量。”围绕数智化业务快速发展,目前京东核心业务已经实现全面上云,京东云成为京东集团面向政企客户输出技术的核心平台。

  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发展已近十年。作为云计算领域的“后来者”,京东云2016年才正式对外开放公有云服务,但历经五年时间成为行业“黑马”。数据显示,京东云IaaS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第五,在头部厂商中增速排名前三,跻身国内云计算第一梯队。

  可以说,京东集团是京东云最好的练兵场。没有哪家企业的技术团队能像京东云这样,需要面对京东业务这样一个极度复杂的应用场景。不过,京东云的星途大海,始于京东,却不囿于京东,它正在向零售、城市、金融、制造、交通、能源等多领域扩张。

  京东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周伯文看来,京东是一家根植于实体经济,成长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新型实体企业。而京东云则是从京东20多年的数智化供应链实践中锤炼而来,为客户服务到“千行百业”中去,天生就是“最懂产业的云”。

  历经近两年的“变阵”,通过技术统一(云计算和IoT、AI业务合并)、业务统一(京东云与AI和京东数科合并组建京东科技),京东云逐步完成了组织架构稳定化。

  “京东云已经成为京东集团的技术基石。”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称。近期,他给京东云业务立下目标:“从最懂产业的云出发,京东云要在三年内力争做成最强的产业云、最低碳的云、最开放的云和最增值的云。”

  倒逼出来的云

  “京东云首先是一朵京东的云。”高礼强对《中国企业家》强调。

  高礼强。摄影:邓攀

  京东对技术是有执念的,这些执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早期京东电商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一路在“高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京东云,如今已能支撑万亿级电商交易,也实现了京东“618”订单100%云上完成,以及京东物流、京东金融全量上云。

  “这些年,我们在产业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京东云与众不同的独特优势,就是对于实体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深入了解。”用高礼强的话说,京东做所有的云计算技术,都是在自己产业升级过程中被倒逼出来的。

  京东经营理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十节甘蔗”理论,即把产业价值链条分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等十个环节。京东此前更多专注于后面五个环节,近几年已经成功实现了向前五节甘蔗延伸。

  17年前,京东从电子商务零售交易环节起步。而今,京东的业务模式能够让京东触达和洞察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一直到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同时连接商品流、信息流、物流、金融流。

  京东自营电商、自营物流的复杂供应链上云成功实践经验是京东云的天然母基因,这是其他技术公司很难通过学习所获得的。

  2008年到2012年,中国电商发展迎来黄金期。京东商城日交易量每年呈指数级翻番,从日均5000单到10万单,再到50万单,2011年其瞬间流量峰值已突破每秒10万单。订单量每年暴增,但原有系统却很难匹配这个增速。事实上,那时候平台追求的是系统的完整性,也就是将门店到供应链、仓储、财务结算完成衔接。

  2011年京东“618”出现部分系统宕机,此后几个月,一场图书促销活动让系统再次发生故障……一系列系统稳定性问题直接影响到前端业务。

  系统变革刻不容缓!有传闻称,京东高层专门叫了当时负责技术前端与后端的两位负责人“喝茶”,桌上还放了两把刀。

  2012年,电商大爆发。京东商城需要使用上千台、上万台,甚至几十万台服务器同时平行计算,云技术开始在京东电商发力,通过算力池虚拟化,解决集中计算以及弹性计算的问题。

  2012到2016年,京东开始将云计算基础设施容器化、应用微服务化以应对新业务快速反应需求,加速从研发到生产的切换过程。如今,京东所有的技术实现了百分之百容器化。而在全盘梳理好整个底层系统后,京东云成为全球容器化最彻底的云平台之一。

  “基于云原生的混合数字基础设施,京东云已经是全球云平台最彻底的公司之一,2021年京东‘618’购物节订单百分之百在云上完成,包括京东物流、京东金融。”高礼强说道。

  对于京东来说,201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京东正式开启国际化进程,其供应链向前延伸到海外,这就要求云技术也主动延伸到国外,去拥抱其他的云,做一朵开放混合的云。

  目前,京东云已搭建完成跨多云的结构管理。2016年4月,京东云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公有云服务。除了有技术打底,京东从集团战略、组织架构层面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一年也成为京东云快速商业化的起始年份。

  高礼强介绍,今天的京东云实际上承载了全球最大一家产业互联网,拥有管理超过数百万商品SKU的能力,中间则是一个海量的仓储网络系统分解中心,直到末端的服务网络,面向5亿消费者,最终实现一天到货、全国覆盖。

  “在这背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是难以想像的。”高礼强称,“京东云伴随着京东业务发展一步步起来,京东海量的业务倒逼我们走出了一条既利己也利人的技术差异化路线。”京东云目前的定位是“最懂产业的数智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产业基因、一手经验固然重要,如何将这些内部创新转变为对外输出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依靠技术上的创新和积累。在高礼强看来,这些要素京东云都具备。过去4年,京东体系在技术研究方面已经投入了近600亿元。

  “包括AI、大数据、IoT、区块链,甚至包括更前端的技术,京东云都在积累。我们不是将这些技术放在象牙塔里,而是首先是从业务场景里去得到锻炼、实践后再抽象出来形成产品最后对外服务。它不是闭门造车,是经过产业实践的,也需要继续创新和迭代。”高礼强表示。

  京东第18个“6.18”,平台累计下单金额达到3438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数亿用户的参与,200个产业带商品的线上销售,超千亿元的金融服务,超1000座仓库的物流周转,超200座城市用户的分钟级配送。

  京东云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JDOS),通过对千万核计算资源的弹性调度,平稳应对了今年“618”零点同比增长152%的每秒用户访问峰值;而已实现全面云原生化的京东云,实现单位订单资源成本同比下降30%,交付效率同比提升150%。

  摄影:邓攀

  “最懂产业的云”

  达达快送平台的孙壮不经意间刷新了自己配送时效的记录。2020年6月18日,他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将达达集团旗下即时零售平台京东到家的订单送到用户手中,并且还是在层层山峦、蜿蜒崎岖的山城重庆。

  跟孙壮一样,达达的张师傅同样拥有一项惊人的成绩:京东到家“618”直播间开播仅12分钟,他就把用户刚在直播间下单购买的草莓送到了家中。在他们创下的记录背后,有个“幕后英雄”,那就是京东云。

  达达作为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旗下有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两大核心业务平台,业务范围覆盖了全国2600多个县区市,日单量峰值超过千万单。不过,作为即时物流众包平台,达达快送需要高效处理来自京东到家、京东商城等平台的订单,同时承载来自京东物流落地配订单,跨平台、多场景的业务对达达快送系统后台的挑战超乎寻常。

  “如何减少各端等待时间、缩短配送时长是达达快送系统必经的考验之一。因此,我们需要更强稳定性,更高的准确度和灵活性的基础系统来应对这些长期挑战。”达达方面相关人士称。为此,达达与京东云共同设计和部署双云双活的架构,打造跨云业务双活能力。

  除去达达,京东云还为北汽蓝谷信息打造汽车混合产业云平台;在东盟生鲜项目中,京东云联合北京金达打造生鲜版“亚洲一号”。截至目前,京东云已服务包括700多家金融机构、120万的小微商家、1300多家大型企业,以及众多的政府机构。

  作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企业,京东一端连接着上游数百万的企业,一端连接着5亿多的消费者,天然连接着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

  在周伯文看来,京东云的核心能力不仅仅是技术产业,“我更想强调我们拥有丰富的产业理解力,深厚的风险管理能力,用户运营能力以及企业服务能力,也面向不同行业为企业提供行业应用、产品开发、产品数智化全链条服务。”

  周伯文。摄影:邓攀

  “京东云在产业中力求做到比消费者更懂消费者,比品牌商更懂品牌商,从而在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这‘前五节甘蔗’的拓展。”高礼强说,“怎么做到?这个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功能,依靠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依靠的是强大的算力。要说幕后英雄,第一个就是云计算。”

  与其他技术服务商相比,京东云的区别在于,它是在自家极度复杂的供应链场景中成长起来的。更早前的2007年,当时主流互联网平台大都在走流量路线,追求交易效率的时候,京东就已开始布局产业互联网,并沉淀出强大的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

  2020年末,京东科技高层开了一个战略会,主题就是讨论京东云和其他云的区别。最终发现,还是需要落在产业服务和产业实践上,方能形成价值差异和价值最大化,因为京东云植根在京东这个原生大家庭,有很强的产业积累和人才积累。

  据高礼强介绍,基于多年的实践,京东把产业云的核心能力归纳为四个英文字母,就是TIES:Technology代表经过大规模的实践验证的京东技术架构,Industry代表深刻的行业经验,Ecosystem代表深度开放惠及伙伴,共享最强的系统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的协同,Service代表整个京东的产业服务能力。

  “TIES构成了京东这朵服务产业云,也成就了京东云成为“最懂产业的云”。”高礼强称。

  京东云研发负责人曹鹏透露,在今年“618”中完成首秀的混合云操作系统目前已经为京东带来了一些潜在客户,他们主要集中在金融、政府和大型企业这几大领域。

  “京东云‘贴身’服务每一项业务,贴着产业发展去做,在社会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做第一手的体验,积累了不可被替代的产业经验。当我们走向社会服务政企客户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是实现从云服务到产业的协同。”高礼强称。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子公司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总经理周韩林回忆,2017年企业全面上云还是新兴事物,云端安全更是大家所不好掌控新问题,那时京东云在市场上声音较小,他带着团队对主流厂商进行了走访和调研,但那时候市场上混合云还不成体系,主要是公有云或专属云,京东也没有混合云实践,不过京东承诺可以大家一起共同探索,做标杆。

  “经过评估,我们认为在京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以及团队优质服务加上京东原有技术实践支撑,是可以进行尝试的。”周韩林说,在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公司逐步将IT系统迁移到京东云,并搭建了适合公司特色的混合云架构。近期,周韩林思考,在公司数字化转型的路上,京东未来在物流、大数据、智慧零售等都有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机会”

  京东云“变阵”

  过去五年,在云计算方向发力的同时,京东也在并行布局人工智能。2019年12月6日,京东宣布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个品牌合并,京东云与AI事业部成立。

  2021年5月,随着京东云与AI事业部与京东数科完成合并,京东科技成立。京东科技也按照云、智能城市、IoT等业务线被划分为若干个事业群。在这个过程中,前Oracle全球副总裁高礼强被任命为京东云事业群总裁。

  高礼强说,这次整合对京东云来说是“绝对的利好”。

  对内而言,京东内部丰富的场景,打磨并成就了京东云的产品,省掉了闭门造车的环节。“我们做的东西都是因为场景里有强烈需求才研发的,而且我们还要排优先级,最优先级的东西会先做出来。”高礼强表示。

  “产品做出来后,京东就是我们的超级大客户。京东云目前接得比较多的是内部需求,也有一些外部需求反哺内部。”高礼强说。

  “和AI、IoT合并的时候相当于把技术板块做了合并,数科与云和AI合并的时候是把业务板块做了一个合并。”高礼强解释。在他看来,京东最近的两次组织调整,一次对京东技术做了统一,一次对技术服务业务做了统一,这两个统一对京东云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这次整合背后,是京东进一步加强对技术投入的信号,体现着管理层的决心和认知。”周伯文对《中国企业家》总结。

  摄影:邓攀

  目前,京东的技术与服务已经成为京东集团新的增长引擎,依托京东零售、物流、健康、自有场景,一方面,有多年的业务发展为京东科技沉淀了深入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京东技术科技不断的迭代优化,也在持续进行业务升级,并对外输出京东扎实的能力。

  京东科技拥有1万多名员工,其中70%以上为研发和专业人员,并且拥有多位入选IEEE Fellow的科学家,50多位全球顶级科学家;同时,作为京东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发展引擎,京东探索研究院在前沿理论研究和创新领域不断深耕。

  其他互联网巨头更关注平台和流量,但京东在10年前就在做产业互联网,试图把基础设施建设连接起来,做了很多同行不愿意做的事情。客户看重的究竟是京东的产业沉淀能力,还是技术本身的能力?

  “京东本身具备产业互联网的基因,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很多技术赋能。业务能力强的本质还是技术好,供应链效率提高是技术融合带来的结果,技术的迭代也会迫使业务往前走。”周伯文称,“不管是客户、技术还是业务选择我,结果都是一样的。”

  “现阶段,技术服务的对象已经变了。他们不会一开始就问你的技术指标是什么,而是关心你说的这个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周伯文总结。

  高礼强关注到,每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各有不同,所以尊重对方很重要。“实际上,只要它在它的行业里立足了,它都是一个严肃玩家。我们更多跟它探讨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看法。很多人做信息系统,无非追求几件事情,一个是追求效率,通过科技去解决效率问题;第二达到体验,通过技术去提升效率,通过效率去提升体验,这是京东一直强调的东西,每个行业归根到底也就这三件事。”高礼强解释。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京东技术背后的产业经验中,供应链最受欢迎,企业都希望能像京东这样高效。

  高礼强说,云计算市场的忠诚度很低,如果技术上没有强绑定和增值,客户是很飘逸的。这也意味着,客户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我们自己会制定一些政策,提升竞争性。”

  很多人把云计算比作水电,“客户这些年不再考虑价格、性能,考虑的是稳定,云计算未来在基础算力上就是一个接入的关系。”高礼强说,客户上云一定是基于自身业务转型的需求,算来算去,不外乎讨论“营销能带来增长吗”“私域公域怎么打通”“之后能不能把他落到系统上”等类似话题。

  十年前,中国云计算市场尚处于襁褓之中,市场规模不过10余亿元。此后十年间,云计算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速超过50%,2020年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成为中国数字化升级的“顶梁柱”。随着数字经济战略的推进,今年的云计算市场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信通院预计,2023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美元,接近4000亿美元,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则将超过2300亿元,无论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体量巨大且潜力无限的市场早已巨头林立:阿里、华为、腾讯、百度,甚至字节跳动也传出要涉足云计算的消息。

  阿里云和腾讯云在互联网领域已经笼络了巨大的客户群,此外由于云服务是重投入、长周期的生意,对前期基础设施投入要求也非常高,此前,“后进者”美团也因为各种因素制约,最终未能冲击公有云市场,于2020年5月31日正式停运,美团云后来转为内部使用。

  对此,高礼强并不惧怕。“京东对外提供公有云的服务稍晚。”高礼强表示,“但今年根据Gartner的行业报告,京东云在全国的IaaS服务规模已经提升到了第五名,进入第一梯队。”

  巨头激战,如何破局?

  “产业数智化”时代到来,对云厂提出了更高要求。“云上三巨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近期动作频频。

  今年4月,华为内部发文宣布组织架构调整,撤销了四大事业部之一的云与计算BG。而在2020年业绩报告中,2020年华为云增速达168%,是几大业务中增长最快的,在国内公有云市场已经位列市场第二。

  阿里云、腾讯云的智慧产业事业群也于不久前进行了新一轮架构升级。此外,字节跳动也争做“基础服务提供者”,对外发布旗下智能科技品牌火山引擎,挤入to B市场的赛道。

  云计算服务2.0时代,不仅要提供高性能的底层技术,更要提供适合产业的PaaS服务。产业云不仅是“产业+云”,更是商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当今,国内云厂商都在依托自身的优势寻找落地方向。京东云的入局,让战况本就激烈的“云战”再度升级。

  当前,京东云已成为京东科技集团重中之重的战略业务,在未来亦会成为京东科技集团的主要业务支撑和增长点之一。京东金融云作为重要行业云之一,与产业云、城市云构成京东云的三个主要云端,也是京东科技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金融科技群总裁李波用“钓鱼”来比喻第三代金融云的不同:第一代是直接卖给客户鱼竿;第二代是鱼竿之外,配套遮阳伞、小凳子、鱼食等综合服务;第三代是外加帮助客户选好钓鱼地址,并帮客户成功钓上鱼。

  高礼强对于现阶段的云计算市场竞争态势相对乐观。他认为,产业互联网的市场不仅仅是拼基础能力,更多的是靠对行业的理解、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以及生态整合能力,“我们愿意把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能力开放出来,与行业里的PaaS、SaaS合作伙伴,甚至是云厂商一起合作”。

  高礼强说,由于历史原因,云厂均在各自的基础设施上发展自己一体化的PaaS应用,客观上导致今天很多企业和用户“上云容易下云难”。由此,“京东云要做行业最开放的云,开放是行业客户的诉求,也是产业PaaS软件服务商的期望。”

  “未来没有一家云厂商的PaaS应用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哪怕是10%的需求都不到,所以唯有开放、开放、开放。”高礼强强调。在他看来,强烈的产业需求正在倒逼整个云行业走向更加开放,“能够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业务增长的数字化产业云,正在成为云计算下一阶段的重点”。

  “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才是一个良性的市场,技术尤其如此。”周伯文说,“技术是驱动产业变革的源动力,京东已经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前沿技术探索等领域。在我们看来,云计算已经从计算技术成长为产业创新的基础。”

  周伯文对《中国企业家》强调,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怎么构建基础设施,提供在产业链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的关键抓手。目前来看,京东云面对的是一个巨大且高速增长的空间,客户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所有的市场围绕差异化进行竞争。”

  在他看来,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关键词是“融合”:“第一个层面,是越来越多技术的融合,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速融合。另外一个层面,是技术与产业在底层逻辑上加速融合,越来越嵌入到各个业务的主流程中。”

  责任编辑:张华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21824/n2692139634.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