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大数据产业新增长点高速扩围

大数据产业新增长点高速扩围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Harris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7 7:57:36

摘要:各地纷纷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形成新的增长点,大数据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风口”。

    在数字经济时代,海量数据和先进算力成为占领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随着全社会数据总量的爆发式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据资源大国。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支撑。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由此各地纷纷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形成新的增长点,大数据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风口”。
  
  天津:打造“数据大脑”支撑京津冀协同
  
  新年伊始,位于京津冀三地交界处的武清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内,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一幢幢数据中心机房楼拔地而起,建成后有望成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大数据基地,并使天津市数据中心能力实现翻番。
  
  近年来,天津持续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抓住智能科技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建立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并打造形成新的增长点。作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村科技创新园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日益完备,载体平台建设逐步落地,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
  
  凸显三大优势
  
  与北京仅一河之隔的高村科技创新园始建于2014年3月,占地1.67平方公里,尽管面积不大,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疏解非首都功能承接带的重要组团,同时是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的重要节点。在近期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的首批10个天津市级产业主题园区中,高村科技创新园以“云数据应用”为主题成功入选。
  
  “园区自奠基建设起,就确定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产业为发展方向。”高村科技创新园副总经理谭慧申说,近年来,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园区规模持续壮大,中国电信、中国铁路、浪潮、中国指数研究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此汇聚,大数据产业不断聚集。
  
  能够吸引这么多大数据产业项目落户,高村科技创新园有何独到之处?《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在发展数据产业方面,高村科技创新园具备三大优势,并且仍在不断积累、扩大。
  
  一是高速核心网络资源优势。据介绍,大数据产业对网络条件要求很高,在高村科技创新园,三大运营商提供骨干网络接入,可根据企业需求扩容,288裸芯光纤直连北京,为国家级骨干节点。谭慧申说:“园区到北京核心区的路由距离小于50公里,时延小于1ms,这是吸引北京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
  
  二是完善的能源资源优势。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项目经理王晓辉说:“建设一个区域枢纽性大数据中心,电、水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充足保障十分重要,这是高村科技创新园的优势所在。”谭慧申介绍,在做好基础能源保障的同时,园区与国网公司等筹建绿色能源中心,提高能耗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数据中心产业聚集优势。目前,在高村科技创新园,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赛得数据中心、臻云科技数据中心、国富瑞数据中心、中铁检验认证中心均已投入运营;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基地二、三期正在开展投运准备;嘉实运营中心、中联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即将启动建设……数据中心相关产业正在加速聚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高村科技创新园驶入发展“快车道”,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数据大脑”。
  
  谭慧申说:“园区不仅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在京津冀地区首屈一指,装机量与使用率也很高,每天上门咨询的企业络绎不绝。”
  
  依托数据基础设施与平台,一批数据应用与生态企业相继入驻,其中包括浪潮健康、中国指数研究院、图灵科技、天恒信息、云天飞视、水晶石、数狗科技等数据平台及应用企业30余家,以及创置数据、云数智维、百知教育、清数科技等数据产业生态企业60余家。
  
  谭慧申介绍,园区以协同发展为先,不断加强与周边,特别是北京重点区域、产业园区等的对接合作工作,截至目前共引进北京企业350余个。同时,科学统筹产业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相匹配。
  
  谭慧申表示,为更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村科技创新园在北京市丰台区成立“离岸协同平台”,作为园区在北京宣传推介和企业服务的窗口,承担着服务北京外溢项目、异地孵化优质项目的功能。目前,该平台共孵化45个项目,其中25个已经出孵落地园区,真正实现“在京孵化、在津落地”。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高村科技创新园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11个实体产业项目,合计总投资约240亿元。已落地项目建成后,园区内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将达6.2万架,未来有望达到10万架规模,届时将增加网络带宽资源4.2T,同时具备出口能力,极大提升京津冀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水平。
  
  打造大数据智慧园区样板
  
  新的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高村科技创新园迎来了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的新任务。
  
  谭慧申表示,未来三年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数据产业要素聚集的智慧园区,成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累计引进数据企业1000家,其中北京企业300家。
  
  ——聚集产业,完善生态。进一步围绕落地数据中心及细分领域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源共享开放,吸引应用层面企业落地。围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应用场景、投资等资源吸引创新链企业,并助力其成长。
  
  ——搭建平台,有力保障。推动建立数据产业创新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吸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到园区落地,并结合清数科技园提供数据应用场景的小试中试环境,形成大数据应用示范效应,赋能产业发展,同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带动区域发展。
  
  ——开放场景,健全配套。健全大数据特色产业园交通配套,与属地产城融合联动发展,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融合的产业聚集区;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多场景应用,借助大数据应用能力,推动数据+农业、数据+服务、数据+休闲的区域协同提升,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贵州:布局算力产业当好“中国机房”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关键资源和重要驱动。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适度超前部署、统筹建设通信、算力、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在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从2013年就抢先布局算力基础设施。目前,投运及在建的重点数据中心达到25个,规划承载服务器400万台,堪称“中国机房”。着眼当下,在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发展态势面前,如何巩固“先机”抢“新机”,将数据中心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已成为关系贵州大数据发展行稳致远的一道必答题。
  
  算力设施规模初显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在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的《数字生态指数2021》中,贵州被评为“中国数字生态赶超壮大型省份”。
  
  进入贵安新区,道路两旁建筑外墙上,挂着云、数据中心字样的标牌时常可见。作为国家级新区,当地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数据中心集聚区。
  
  在山丘间开凿了五个洞,每个顶部有竖井通风。通过厚重的人防门,藏在隧道之中的现代化数据中心呈现在眼前。这是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占地约700多亩,其中隧洞面积超过了3万平方米。
  
  腾讯数据中心技术人员介绍,利用山体既实现了与外界的天然物理隔离,又利用气温环境进行自然换热,大大减少了制冷耗电,能源效率指标达到业内顶尖水平,实现了“高防护、高隐蔽、高安全”和“环保、绿色”兼顾。
  
  看重地质结构稳定、气候条件适宜、电力价格实惠,更看重贵州在大数据方面先声夺人的行业集聚效应,三大运营商、苹果、华为、富士康等众多企业纷纷将数据中心落户到贵安新区。如果以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为圆心,在半径4公里的区域内,就规划建设了12个超大型数据中心。
  
  2021年,人民银行数据中心项目(一期)、京东数据中心、南网数据中心正式签约;苹果iCloud(贵安)数据中心项目宣布投运,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一期投入使用。
  
  政策的“风口”还在持续,近期发布的《贵州省扩大有效投资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当地还会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已有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
  
  从留住数据到留住资金
  
  比起动辄几十亿元的基建投资,贵州更看重数据中心聚集带来的深层次改变。“以前,贵州只是做数据储存,做一些‘冷数据’;现在,要多做一些‘热数据’。”在贵阳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宁宇看来,如今,贵州发展大数据已从数据汇聚中心走向云服务,从留住数据走向留住资金,不再只是一个存储仓库。
  
  2020年,贵阳提出未来五年要打造数据中心集聚区、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过去一年来,贵阳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到40%。”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谷甫刚说,2021年当地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总产值预计增长30%,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达到了107.2%。
  
  在打造数据中心集聚区方面,发展服务器等设备制造、运维服务、数据清洗加工是重点方向。贵安新区预计“十四五”时期将部署400万台服务器,按照服务器更替周期,未来将形成每年100万台服务器的需求,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数据中心往上游走的机柜、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往下游走的云服务、数据开发、数据标注、数据应用等领域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党组书记胡建华表示。
  
  据了解,贵州正在以政府引导性投入为牵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领作用,设立支持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各类投资基金,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引进数据中心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或企业,完善产业链。
  
  构建“东数西算”新节点
  
  长期以来,我国算力水平很难满足数据量猛增带来的巨大计算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承载算力的数据中心存在供需失衡、发展失序问题:东部城市“挤破头”趋于饱和,西部地区“无人用”使用率低。
  
  为强化统筹协调,2021年5月,在贵阳召开的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正式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成为布局重点。
  
  “贵州是新一代算力网络的八个枢纽之一,未来具备很好前景。”在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副总裁张果琲看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应该具备三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目前,贵州有很好的数据条件,相信未来也会有很好的算力政策和算力条件。
  
  “‘东数西算’带来的数据要素跨域流动,是实现产业聚集和平衡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数据中心对贵州本地产业链的汇聚牵引效应已经逐步显现。”贵州省大数据应用推广中心副主任潘伟杰说。
  
  抢抓机遇,贵州正加快编制实施枢纽节点建设方案,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加快数据中心聚集成势。贵安新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王竹认为,“东数西算”是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后又一个西部大开发超大型工程。
  
  “贵阳市、贵安新区已与17个城市实现网络直联,下一步将建设完善、提升优化与更多关键节点城市的网络直联。”王竹说,当地还将加快建设金融、信用、能源、交通等多领域数据枢纽,形成本地化交易、支付、清算、结算服务体系,力争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提供高质量实时算力。
  
  上海:释放数字红利形成“数商”新业态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正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在推进“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要素的优化配置不可或缺。2021年,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成为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字红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有望成为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上海模式”。
  
  助力数据要素流通
  
  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作为数据流通交易的准公共机构,将围绕打造全球数据要素配置重要枢纽节点的目标,面向数据流通交易提供数据产品交易服务,同时引导多元主体加大数据供给,培育数据合规评估、资产评估、安全审计、交付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形成“数商”新业态。
  
  目前,上海在数据流通交易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的交易量此前已占到全国数据场内交易的半壁江山。根据规划,上海数据交易所是实现“汇天下数据而通之、聚天下数据而用之”的关键平台型基础设施,也是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要素转化的枢纽。
  
  据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全国已有十余个省区市的数据交易平台,但上海数据交易所有其独特之处,在于“144”特征。“1”代表国家级数据交易所,这个交易所虽然放在上海浦东,但服务于全国;“4”是交易所四大能力,即准公共服务能力、交易全数字化能力、全链生态构建能力、制度规则创新能力;最后一个“4”是四大特点,即规范确权、统一登记、集中结算、灵活交付。
  
  据介绍,上海数据交易所不是“运动员”而是“裁判员”角色。交易所可以实现全天候挂牌、全地理交易、全流程追溯;同时,围绕数据交易生态,还将培育数据经纪、合规审核、资产评估、数据交付等“数商体系”。专家表示,数据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经济资源和基本生产要素,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后,有望成为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上海模式”。
  
  破解数据交易“五难”
  
  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当天,受理挂牌和完成挂牌的数据产品约100个,涉及金融、交通、通信等八大类,达成了部分首单交易,包括工商银行和上海电力达成交易的“企业电智绘”数据产品以及民用海图服务产品等。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数据要素流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长期以来,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一直是困扰数据交易的关键共性难题。
  
  作为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将通过一系列创新安排,努力破解当前数据交易过程中的“五难”问题。
  
  一是全国首发数商体系,全新构建“数商”新业态,涵盖数据交易主体、数据合规咨询、质量评估、资产评估、交付等多领域,培育和规范新主体,构筑更加繁荣的流通交易生态。
  
  二是全国首发数据交易配套制度,率先针对数据交易全过程提供一系列制度规范,涵盖从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主体,到数据交易生态体系的各类办法、规范、指引及标准,确立了“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的基本原则,让数据流通交易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三是全国首发全数字化数据交易系统,上线新一代智能数据交易系统,保障数据交易全时挂牌、全域交易、全程可溯。
  
  四是全国首发数据产品登记凭证,首次通过数据产品登记凭证与数据交易凭证的发放,实现一数一码,可登记、可统计、可普查。
  
  五是全国首发数据产品说明书,以数据产品说明书的形式使数据可阅读,将抽象数据变为具象产品。
  
  构建数据交易新生态
  
  随着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成立,一批新“数商”走上台前。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当天,首批100家数商实现签约,包括数据交易主体,比如国网上海电力等;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比如普华永道、德勤等;交付类企业,比如富数科技等。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当天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完成了上海数据交易所启用后的首单交易,这也是国内首宗在交易所平台实施的数据产品交易。据国网上海电力介绍,上海的电力大数据以往主要用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此次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成立,为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搭建了合规透明、安全可控、高效便捷的平台,为电力数据产品更多地走向市场增添了信心与保障。
  
  总部位于上海的北斗服务商千寻位置也是上海数交所首批挂牌的“数商”之一,由千寻位置打造的“千寻知寸”也是当天首批挂牌的20个数据产品中,唯一一个时空智能领域增强数据产品。千寻位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表明时空增强数据将与交通、金融、电力等领域的大数据产品一起加速流通,促使时空智能基础设施服务更高效地触达用户。
  
  为了在上海浦东先行先试,集聚一批数据交易领域相关服务机构,构建“交易所+基地+企业集聚”的数字产业生态圈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当天还发布了促进数商集聚创新发展政策,未来将发挥数据交易所的辐射功能,建设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
  
  编辑:Harris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22117/n6571143005.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文章其内容和图片均为网上转载,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删除。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