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 » 雷电危害分类及雷电参数描述

雷电危害分类及雷电参数描述

来源:机房360 作者:King 更新时间:2010/8/9 14:40:14

摘要:雷云对大地及地面物体的放电现象称为雷击。雷击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过电压侵入。

  雷电危害的分类:

雷云对大地及地面物体的放电现象称为雷击。雷击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过电压侵入。

1、直击雷

直击雷是直接击在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大气中带电的雷云直接对没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其他物体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通过这些物体入地,将产生破坏性很大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可导致建筑物或其他物体损坏和人畜死亡。

通信局(站)的建筑物遭受直击雷时,雷电流通过接闪器、雷电引下线和接地体入地泄放,导致地电位升高,如果没有良好的等电位连接等防护措施,可能产生地电位反击损坏设备的现象。移动通信基站等宜尽量增大机房接地引入线与雷电引下线在地网上引接点的距离,就是为了减轻地电位反击对机房内设备的影响。



2、感应雷

感应雷是雷云放电时对电气线路或设备产生静电感应或电磁感应所引起的感应雷电流与过电压。通信局(站)大部分的雷击为感应雷击。在导线中产生的感应雷电流比直击雷电流小很多,一般幅值在20kA以内。

感应雷电的电磁传播可分为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传导耦合是由各种导线、金属体、电阻和电感及电容性阻抗耦合到电子设备上的,也可以由公共接地阻抗公共电源耦合危害设备;辐射耦合则是通过空间以电磁场形式耦合到电子设备的接收天线及传输电缆上,以危害电子设备。只要摧毁设备的电子元件就可以摧毁电子设备。而现在的电子设备均由低电压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构成。很小的脉冲电流就能击穿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表1为各种电子器材的击穿(破坏)能量。

3、雷电过电压侵入

因特定的雷电放电,在系统中一定位置上出现的瞬态过电压,称为雷电过电压。通信系统的外引线在距离通信局(站)稍远的地方遭到雷击,部分雷电过电压将沿这些外引线进入到机房设备中,形成雷电过电压侵入。

描述雷电的参数:

1、模拟雷电冲击电流波

雷电流一般指雷电流脉冲的幅值,它决定雷灾的危害程度。雷电流幅值的变化范围很大,其典型值为18kA,变化范围为2~300kA。

模拟雷电冲击电流波如图1所示。视在原点O1是指通过波前上C点(电流峰值的10%处)和B点(电流峰值的90%处)作一直线与横轴相交之点;时间T指电流波上C、B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波前时间T1指由视在原点O1到E点(1.25T)的时间间隔;半峰值时间T2指由视在原点O1到电流峰值,然后再下降到峰值一半处的时间间隔。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采用模拟雷电冲击电流波的“波前时间T1/半峰值时间T2”来表示雷电流的特性,10/350μs电流波形作为直击雷的模拟雷电流波形,8/20μs电流波形作为感应雷的模拟雷电流波形。10/350μs波形的电荷量约为8/20μs波形电荷量的20倍。

2、模拟雷电冲击电压波

模拟雷电冲击电压波如图2所示。视在原点O1是指通过波前上A点(电压峰值的30%处)和B点(电压峰值的90%处)作一直线与横轴相交之点;时间T指电压波上A、B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波前时间T1指由视在原点以到D点(1.67T)的时间间隔;半峰值时间T2指由视在原点O1到电压峰值,然后再下降到峰值一半处的时间间隔。

根据IEC标准,采用模拟雷电冲击电压波的“波前时间T1/半峰值时间T2”来表示雷电压的特性。一般采用1.2/50μs或10/700μs模拟雷击电压波形。

3、雷暴日

年平均雷暴日,是衡量一个地区雷电活动频繁程度的一个参数。在一天中可以听到一次或一次以上雷声,就称为一个雷暴日。雷暴日通常用“d”表示。在不同年份观测到的雷暴日变化较大,一般取多年的平均值,即为年平均雷暴日。

4、雷电活动区

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
责任编辑:Lionel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089/n96718957.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文章其内容和图片均为网上转载,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删除。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