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资讯 » 数据中心助力交行“两化一行”布局

数据中心助力交行“两化一行”布局

来源:第一财经报 作者:机房360转载 更新时间:2011-3-4 15:31:39

摘要: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第一次去上海张江的数据中心视察时,指着墙上的标语“服务全行”说:“‘全行’应该改为‘集团’吧。”这让数据中心总经理高军至今记忆犹新。这也是为何高军总是强调其执掌五年的数据中心是服务于整个交行总体发展框架之下、而非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处。

  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第一次去上海张江的数据中心视察时,指着墙上的标语“服务全行”说:“‘全行’应该改为‘集团’吧。”
  
  这让数据中心总经理高军至今记忆犹新。这也是为何高军总是强调其执掌五年的数据中心是服务于整个交行总体发展框架之下、而非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处。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高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坐在位于张江数据主中心的会议室里,他畅谈其对银行信息系统与银行业务之关联,以及IT发展如何致力于交行“两化一行”的谋篇布局。
  
  第一财经日报:可以说,“两地三中心”是交行数据中心很重要的成就,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交行IT的发展历程和重点做法?
  
  高军:交行在国内银行首家实现全球数据集中,作为全球数据大集中基础支撑的“两地三中心”包括上海张江数据主中心、上海漕河泾副中心(同城备份中心),以及武汉异地灾难备份中心。
  
  交行IT的发展是在整个交行发展总体框架之下的,主要基于两个战略,第一,交行“两化一行”战略,即“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第二个是“倍增计划”,这是交行党委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全行发展的要求提出的,计划用3~5年时间,交行的总资产和利润要倍增,或者说再造一个交行。
  
  交行IT的发展就是在上述两个战略大框架下推进的,主要包括基础架构建设和业务应用架构建设。第一项工作是基于集团的基础架构建设。基础架构基石包括全行的大集中工程,让网络能够延伸到全世界各个点。交行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数据大集中工程,只用了4年时间就先后实现国内分行对公、对私业务的大集中,数据中心也是在2006年为支撑全行数据集中而正式成立的。2008年交行实现了海外分行业务集中,同时“两地三中心”布局完成,当年7月就成功实施了张江数据中心与漕河泾同城备份中心的切换并由备份中心对外营运,证明“两地三中心”架构开始有效运作。2009年张江数据中心和漕河泾同城备份中心之间成功实现“双中心运行”,使漕河泾同城备份中心升级为生产副中心。
  
  第二项工作是业务应用架构建设。原来的业务支持体系是基于银行的,客户信息、业务种类等都没有覆盖到整个集团,因此未来交行将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整合利用集团客户信息。以交行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流程银行为例,就是把网点前台做的大量工作放到后台集中处理,把相互隔离的客户信息集中起来,不同的产品最终都是为一个客户服务,由产品向客户转移,从业务分割条线的独立管理转到整个流程银行的串联,从面向银行的角度转向面向集团的角度。
  
  日报:交行数据中心未来想搭建包括投行、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等在内的各类业务客户共享平台,服务于整个交银集团。在更好地服务“两化一行”战略方面,交行数据中心未来的工作重点和规划有哪些?
  
  高军:“两化一行”中“国际化”的直接体现就是数据中心在2008年4月完成海外行的数据大集中。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是唯一完成全球数据集中的银行。
  
  在“综合化”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完成集团子公司设备系统的托管。截至去年6月份完成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的系统迁移,所有交银集团的子公司系统都在数据中心运转,现在的数据中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有集团子公司,又有境内外分行,目前来讲是全国唯一一家数据中心服务完整覆盖的银行。
  
  未来在“国际化”和“综合化”方面的重点,数据中心一方面要结合新一代的531工程,把全球所有的海外行的后台处理作业实现集中化和自动化;另一方面的重点还是要加强可用性管理,不能出问题,在管理上、尤其在基础架构建设方面还需要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第三是为了支撑“倍增计划”,数据中心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一旦业务倍增,交易量可能是3倍、5倍,怎样才能适应骤然的增长,同时又要节省成本,这是IT部门基础架构建设的永恒话题。 

    责任编辑:Handsome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134/n429816953.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