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从3.5英寸软盘到网络存储

从3.5英寸软盘到网络存储

来源:机房360 作者:linux编辑 更新时间:2011-6-28 10:42:39

摘要:提到数字存储,对于不少中国人而言,最早的印象莫过于那一张张装在纸袋或塑料盒里,5.25英寸或3.5英寸的软盘。而年纪稍大或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则还会列举出8英寸软盘、打孔纸带、数据磁带甚至磁芯存储器等。可如果问起那时的存储设备里有多少是国产品牌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答得上来。

  几千年来,为使信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传递,人类不断尝试着。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造纸术和印刷术都与存储相关。而数字时代里的计算机和网络更可以被看作是进化了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个人计算机出现之后的20多年中,中国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一起在存储技术上不断摸索着。
  
  不是人们不知道,而是那时真是一片空白。
  
  硬盘存贮:从一无所有到一席之地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经济建设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
  
  而就在此时,后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个人计算机也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PC。1982年,该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风云机器”。1983年,IBMPC全球销量已超过52万台。为能尽快打入中国市场,IBM公司主动派人来华洽谈合资事宜。但由于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出现较大分歧,谈判最终破裂。
  
  既然引进不了,我们就自己做。
  
  1984年,在北京马甸桥附近祁家豁子的一个招待所里,原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副局长的王之(后任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总经理)率领十几个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微机开发小分队”。经过数月的奋战,1985年4月,中国第一台PC样机——长城0520CH终于研制成功,性能超过了IBMPC。同年6月,在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上发布后立即轰动一时。
  
  当时的长城0520CH虽然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先河,但包括CPU、硬盘、操作系统在内的核心技术仍然牢牢掌控在外国跨国公司的手中。数年之后,大多国内计算机生产企业仍是为国外厂商进行整机组装的代工工厂。
  
  1999年5月21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在当日开幕的全国计算机产品北京展览交易会上,长城集团推出了第一块中国自主生产的8.6GB高速硬盘。媒体欢呼,我国计算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2000年8月,长城硬盘正式上市,当年10月销量就已突破50000块。但这种局面并没维持多久,由于质量事故频现,进入2001年之后长城硬盘市场逐渐走低。长城市场部的周冲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的消息,我们在技术方面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为此我们正在对产品生产线做进一步调整。”“国外生产硬盘的技术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才做产品生产线的调整,同时也将和国外的一些著名硬盘厂商开展合作。”虽然遇到了些挫折,但作为中国在硬盘领域第一敢于“吃螃蟹”的企业,长城仍然值得尊敬。2007年,经过合资改制的长城易拓硬盘产销量突破2000万台,客户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赢得了众多荣誉。今天,中国易拓已是能与希捷、西数、日立、三星比肩而立的国际品牌。
  
  但荣誉背后仍然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在磁记录领域技术依然薄弱的现实,国外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局面仍未改变。
  
  光存储:从吃尽苦头到分庭抗礼
  
  与硬盘的情况类似,在20世纪80年代,光存储驱动设备刚刚兴起,有着“洋背景”的LD、CD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光存储产业可谓先天不足。
  
  此时,一位名为姜万勐的大学生刚刚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电视台搞技术工作,而后又自己创办了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1992年4月,在美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一种名为MPEG的解压缩技术引起他的注意。这种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普通的光盘里。当年12月,姜万勐就与其合伙人孙燕生一同投资成立了万燕公司,并做出了在亚洲市场上火爆了近4年之久的VCD。1993年9月,“万燕”第一批1000台VCD通过了国家鉴定,刚刚面市就被国内外各大生产企业抢购一空,成了解剖学习的对象。
  
  3年后,随着VCD开始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和喜爱,国内一大批厂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最红火的时候全国有上千家企业同时参与生产,但却没有一家做技术研发。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价格血战中,缺乏专利保护和技术改进的万燕应声倒下。
  
  而就在国内VCD厂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些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厂商却在VCD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新的技术研发,最终研制出了新的换代产品——DVD。1996年12月,日本松下公司的DVD登陆上海,3个月后,韩国三星也推出了自己的DVD。当中国厂商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要想换代升级必须要向拥有DVD相关专利的欧洲(飞利浦、汤姆逊)、日本(索尼、松下、日立、东芝、JVC、先锋、三菱电机)及美国(IBM、华纳)的相关团队缴纳专利使用费。
  
  VCD大战后,中国成了世界上头号的光盘制造大国(世界近90%以上的数字光盘和碟机都在中国制造),也成了相关专利国最大的专利收益来源国。国内DVD企业每年支付专利费30亿元,是所有生产企业利润总和的4倍。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1628/n111523837.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