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云计算资讯 » H3C云就绪网络

H3C云就绪网络

来源:机房360 作者:Mary编辑 更新时间:2012/4/17 12:11:55

摘要:云计算的发展风起云涌,作为IT基础设施的核心,网络起到了互通、融合、零承载的主要作用,同时云时代也给网络带来了新的挑战,虚拟化,大而成,高速智能,都对新一代的网络和数据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作为IP网络通信的领导厂商,H3C是如何看待云计算,第四届CCS云计算峰会论坛上H3C云计算业务部部长吴健以云网络、云安全、云管理几个部分重要阐述,介绍了H3C云就绪网络。以下是演讲实录:


我的主题汇报分为云网络、云安全、云管理三个部分展开。首先看云网络部分,我列举了其中三条,一个是虚拟化,另外一个是高密度的服务器介入,还有一个就是大规模的二层网络,为什么需要这三个内容,H3C是怎么来解决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怎么解决的,我们首先看虚拟化,大家都布置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进行虚拟化,有一个IT资源才可以进行动态资源分配和回收,现在虚拟交换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以前大家认为有一个虚拟交换机放在服务器里面就OK了,这个方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虚拟交换机会占用大量服务器的资源,第二个问题,虚拟交换机的功能特性相对补完善,造成了网络功能的缺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管理界面的模糊,因为管理人员,服务器的网管人员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管这台虚拟交换机,网络管理人员也不知道是不是该管理这台虚拟交换机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业内还是让专业的网络设备公司承接相应的工作。但是又存在一个问题,虚拟机的交换,他的数据包发到外面的交换机以后,我通过发卡关的专发又回去,这是违反了以太网设计的原则,从端口出去,是不能够再从这个端口回去的,这个就对以太网这个协议需要重新设计。
这个标准H3C和HP一起来定义这样一个新的标准叫VEPA,让管理界面更加简单,让网络的转化性能,在虚拟机的环境里面可以更好。在这次的标准之争中,H3C和HP获得了完胜的结果,去年9月份,整个业界包括IBM宣称支持VEPA这个标准。从产品化方面,我们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IBM也是支持,发布了新一代五千V的虚拟交换机,很多业界认识都惊哭了,IBM时隔这么多年重新进入网络市场,我的理解来看,IBM在云计算和虚拟化的发展时代,我觉得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必须要过网络这一关的。H3C会在今年的上半年,我们在美国会发布基于PDM的发布,在软件层面,硬件层面目前这个产品大家非常期待,在太阳实验室已经对这个硬件和软件因为了完整的部署,证明他已经是可以商用化的方案。
这个是关于虚拟化的问题,H3C是怎么来解决的。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高密度的服务器接入问题,这个问题还比较简单,其实在云计算时代里面,数据中心越大越好,往来带宽越宽越好,但是怎么来做,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在11年年底发布了合适交换机,同时我们的数据中心的核心设备,我们发布了16端口的线速的门槛。刚才提到淘宝网,大量的网络网站里边其实有很多数据,一个是横向流量非常大,另外多对一的数据流量非常多。包括像淘宝,你去浏览一个页面,他给推送过来的页面是经过后端大量计算的。刚才华为的朋友也介绍,一个搜索可能在后端会耗大量的电能,给你推送过来的页面是经过很多服务器的计算,个性化的推送给你,在后端就会引起多台服务器向一台服务器发送数据包,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网络拥塞。当IP环境出现网络拥塞以后他就是丢包重传,在数据中心环境里面,云计算环境里面这是无法接受的,这里面为什么提出缓存这个能力多重要。
还有就是表象,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腾讯一个数据中心是一万台硬件服务器,如果一比二虚拟化的话就是二十万台虚拟机的规模,二十万台就需要二十万的ERP,在传统网络设备里面根本做不到这样一个表象的,当这个量发生了数量级的变化的时候,那么这个网络,这个产品就必须要有非常大的革新。在40G,100G接口方面,我们也可以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了。这个是在端口密度方面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也想跟大家探讨大二层的问题,为什么在云计算里面为什么要有大二层的网络环境,一个虚拟机从这个二层环境切到这个二层环境,在传统的模式里面这个是无法实现的,这个业务会中断的,这个虚拟机的迁移是无法做到的,在一个三层环境里面,所以就必须要做到有一个大二层这么一个环境,其实大家又可以,是不是觉得小题大作了,我们有STP,我们用STP的技术,可以把二层的环路打断,来解决这个大二层的问题,我告诉大家,这个STP的技术,在大量部署的时候,他几乎是不可以用的,在大的数据中心环境里面是不可以大量的部署,因为他的网络会非常非常复杂。同时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其实STP必须要把你的上行链路打断一条,也就是使你的网络利用率只有一半的带宽,这个是在高速运转中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要大二层,同时我们又不要用STP,虚拟交换机通过IRF,我们把原来的这种结构,在逻辑上又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网络结构,能够接收的服务器数量非常庞大。这个也已经在目前国内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得到了十几的部署测试。刚才提到的是云内互联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2417/n723135517.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