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云应用 » 混合云和开源技术正在改变IT行业

混合云和开源技术正在改变IT行业

来源:机房360 作者:Harris编译 更新时间:2016-2-6 8:25:53

摘要:尽管云计算形成伊始,到现在已有16年,云计算已逐渐成为一种IT行业的标准模式。除了具备可扩展性、大规模和可靠性等特点,云计算对于用户而言容易操作,并且几乎无处不在。云计算不仅成就了一些全球顶尖公司,也让众多的中小公司加入其中。云计算不仅改变了提供和使用服务的模式,还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发展初期的小问题。

      尽管云计算形成伊始,到现在已有16年,云计算已逐渐成为一种IT行业的标准模式。除了具备可扩展性、大规模和可靠性等特点,云计算对于用户而言容易操作,并且几乎无处不在。云计算不仅成就了一些全球顶尖公司,也让众多的中小公司加入其中。云计算不仅改变了提供和使用服务的模式,还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发展初期的小问题。
  
  英国天气阴晴不定、变化无常。但对于“云计算”却呈现不一样的风景,人们会惊喜地发现云计算技术基础已经发展得非常透明和成熟。云计算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开源技术,其前景已更加清晰明确。这可能是人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认识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的本质和意义,以下探讨它们各自的优点、缺点和实用性。
  
  云计算成型期
  
  云计算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半个世纪之前。当时的一些书籍(包括由道格拉斯•帕克希尔撰写1966年出版的的《TheChallengeoftheComputerUtility(计算机设施的挑战)》已指出,计算机已强大到能够大规模地为人类提供信息和服务,但是计算设备体积庞大,并且费用昂贵,导致人们将只能以远程访问的形式使用。当时用Utilitycomputing来命名,是因为计算资源正在像电和水一样正在普及,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的计算资源实现按需付费。更重要的是,人们使用计算资源时将不再需要运行自己的计算系统,就像用电不用拥有自己的发电机,喝水不用打井一样。
  
  与此同时,推动云计算发展的其他两大根本因素开始成型。Intel的联合创始人高登•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大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另外,在美国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唐纳德•戴维斯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包交换”的网络技术(分组交换网络技术),通过公共的基础设施,分组交换网络技术能够做到比基于电话网和调制调解器实现的电路交换技术更强大、高效、灵活地传输数据。
  
  上世纪70年代,科恩•汤普逊和丹尼•斯里奇在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UNIX操作系统和C编程语言,这是世上第一款可靠的系统软件,可以在各种平台上简单运行。除此之外,加上由温顿•瑟夫、鲍勃•卡恩和朋友们一起设立的ARPANET开放网络标准,云计算的发展方向已经日渐明朗起来。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贝尔实验室的又一个DSL的发明和流行以及Windows95(支持TCP/IP网络协议)在大众市场的成功,促使民用ISP的到来。而网格计算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的早期部署展示了云计算思维可能带来的效益。
  
  在此之后,很快就到了20世纪末,一切瞬间豁然开朗。除了技术发展到位,数据中心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也很好地彰显了大型集中式计算带来的优势。是时候进入云计算时代了!
  
  云计算的第一代
  
  伴随着1999年Salesforce.com的上线,现代云计算出现在大众面前。当时其所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商业服务:客户关系管理(CRM)。CRM就如其字面意思一般,企业使用CRM来记录产品卖给了哪些客户、卖了哪些产品、以及如何保证顾客满意度。在Salesforce.com出现之前,企业购买或编写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并在本地的计算机上运行。Salesforce推出CRM之后,不同于以往将副本交给客户,而是它在自己的数据中心运行,出售每个用户的访问权限。软件不会忘记更新,而其客户除了登陆Salesforce.com,注册账户,登录,开始工作以外,无需再做任何部署。
  
  现在,人们在电脑上使用Gmail似乎比运行Outlook还要正常。但是Saeforce.com刚出现时,也就是Gmail出现前8年,确实引领了一场行业上的革命。也就是从那时起,云计算开始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其实很简单,但总以不同形式呈现。Gmail、Salesforce.com等我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到,称之为SaaS¬¬¬¬¬¬(软件即服务),这也是大部分用户所认知到的“云”。另外两个首字母缩略词经常用来形容云的形式(即服务模式),分别是PaaS(平台及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服务提供商对此很感兴趣,这似乎意味着可以在云平台上运行自己的软件(PaaS),或者拥有想用的虚拟硬件(IaaS)。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Rackspace都是IaaS很好的例子,GoogleAppEngine是PaaS的典范。
  
  一些业界厂商,如惠普公司、IBM公司和Microsoft(Azure),既提供IaaS计算也提供PaaS。虽然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但没有一种服务模式真正描绘出了云如何发展成为被其它软件使用的通用服务。如果人们注意到近来移动科技的迅速演变,就能清楚发现这些发展,因为这些移动技术本身就是以云计算的产物。
  
  “云已成为移动平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存储服务公司Syncplicity安全保障部高级主管布赖恩•莱文在一次ArsTechnica的采访中表示,“如果没有云计算的第一波浪潮,我们就无法见证在移动应用服务爆炸式增长中看到第二波云计算的浪潮。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的产品,如果没有云,所有这些应用程序根本不会存在。在移动时代,本质上打开了一扇通往云层的窗户,大部分移动端的处理都发生在云上,而在移动设备上几乎不需要存储和计算。”
  
  SaaS和移动端数据分享应用程序是大多数人能接触到的公有云,这是最先运用云计算的领域,占了云计算很大的份额。比如Salesforce.com可以运行一切、存储一切、控制一切,使用者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是所有人。他们不需要保存维护什么资料,只需确保有浏览器能够有电脑联网即可。同时,他们只需为所使用的服务付费,而不用雇佣IT员工、购买基础设施、更新硬件(服务器)等等。
  
  除了公有云,还有很多私有云服务。使用私有云的公司虽然仍旧沿用公有云的技术,但所有的运行都是在幕后的私有云中(不面向公开的网络)。云计算系统可以快速扩容,并且能很快给大量用户分发数据,传统IT公司要想做到这些很难。有了私有云后,所有的内容都可通过网络浏览器集中访问,而非运行在员工本人的机器上。由此,员工可以在一个熟悉的以浏览器为基础的工作环境中操作。并且这更容易连接起没有架设到公有云上的传统、老旧版软件系统。不管原因如何,私有云和传统IT技术一样,在很多方面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也有人将私有云看作是一种良性木马,将公有云的一些革命性因素带入到相当保守的企业IT的世界中。人们知道软件一开始是刻在光盘上的,也可能还记得后来定期的bug修复和新版本推送,即使不喜欢也只能接受。现在不同了,特别是在移动平台上,更新非常流畅,而且可以对使用的服务不断地调整。基于云的系统的更新速度快和规模大已成为一种趋势。
  
  “我们应该了解,在传统IT领域,一个应用程序最多一年被更新1-2次,而不会更多。”惠普EMEA地区云计算副总裁泽维尔•泊松说,”但现在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以及对敏捷开发的需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全新的开发周期,更迅速地开发十分重要。”
  
  混合云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
  
  虽然私有云为企业继续一成不变地呆在所谓的“舒适圈”提供了选择,但实际上最流行的是公有云和私有云架构结合的服务,被称为混合云。这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更是“保守省事”的代名词。企业既可以在内部的私有云中处理一些IT工作,也可以把一些工作放到公有云中。混合云可以覆盖更广,比如一边用Gmail,另一头打开Office在本地安装的副本,又比如私有云上的研究开发系统中,运行全球性股票交易平台的测试版本,之后通过Azure的100个服务器集群在全球上线。
  
  混合云技术的逐渐普及,反应了经济效益驱动着更多的IT、企业和消费者去使用公有云。其中,最基础的驱动力就是长久以来的规模经济。当公有云公司购买硬件时,所付出的要比我们少得多,不管只是在家写博客的个人用户还是运营着相当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大型零售商的企业用户。
  
  虽然云服务提供商觉得谈钱太过直接,但在200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在网络、硬件、电力的投入仅占他们内部IT建设所需费用的1/7~1/3。随着云服务市场每年50%的增量,公司每多花1美元将基础设施和服务迁移到云上,实际他们的基础设施和维护投入就减少3~4美元。
  
  竞争与合作群雄角逐的云市场
  
  毫无疑问,第一家开发公有云服务的公司早就尝到了规模经济的甜头。亚马逊为了管理交易和库存,不得不建立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他为自己的业务创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管理庞大的网络请求、存储需求和计算需求。在不知不觉中,它建立起了一套适用于各个公司IT的通用服务系统。同样地,谷歌需要管理庞大的搜索数据,并由此建立起了一个平台,该平台可以部署足以管理数十亿请求的内部系统。此后,谷歌意识到它有能力抢夺那些原本选择内部部署IT架构和购买竞争对手产品的用户。
  
  正因为有像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巨头在前,新的云服务商很难再参与其中分一杯羹。正如Rackspace的首席技术官约翰•恩格特接受Ar采访时说,“最大的挑战是访问可扩展软件去建立公有云和私有云以及与各种网络技术的连接。”在进军云市场前,Rackspace作为托管公司,在它的数据中心运营着各种其他传统公司的IT系统。之后它发现,建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软件,提供像云一样无所不在的服务,确实能吸引人们很快上手并加入其中。“为了解决软件问题,我们最后建立起了我们自己的系统,并最终创建了OpenStack。现在,我们在这套系统上运行最大的OpenStack公有云与众多的企业私有云。”
  
  因为任何人可以使用OpenStack,很多软件和硬件公司(包括甲骨文、IBM、惠普、戴尔等)结合自己的产品搭建了独立的公有云系统,或是将私有云系统卖给企业级用户。这吸引了他们的用户和第三方支持公司人力物资上的大力支持,也带动了混合云的发展。由此,OpenStack不仅支持Rackspace自己的公有云,也支持混合云。当规模一做起来,成本自然下降。
  
  大量服务器开启云计算新时代
  
  不过,云计算不仅仅只意味着成本低廉,它还能激发出无数惊人、独特、新颖的想法,这摆脱了关于基础建设规模和后勤的传统思维限制。比如,如果有人写了一个移动应用程序,把它放进应用程序商店,就不必去创建和销售一百万份的副本,这个应用就可以在一夜之间获得百万用户。
  
  如果一个企业有计算任务需要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1000个小时,采用IBM公司和惠普公司的IaaS产品,不在乎是用一台服务器计算一千小时,还是在一千个基于云的服务器上计算了一个小时,其费用是一样的,但后者会带来1000倍的速度提升。当然,并不是每个计算任务都可以被分成一千个独立的子任务,但是尝试类似考虑问题的思路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种可以在独立的管理模块中进行分区计算的能力也成为了混合云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因为混合云可以调整选择最有利的计算方式。比如存储,特别是备份和灾难恢复所需的存储。尽管互联网的连接速度越来越快,但也不能与公司自建数据中心的访问速度相比。所以,在本地私有云中保存工作数据十份重要。但是又因为每时每刻都要备份新的数据,而旧的数据访问频率很低,所以大部分这些旧的数据可以移动到云存储服务中,如惠普Helion的模块存储。这减少了本地存储的压力,将其转移到随用随付的云服务中存储。
  
  另外,云计算使计算分布在全球范围的数据中心集群的计算机上,所以即使天灾降临企业总部所在的城市也不必惊慌,企业数据和系统都可以通过云来访问。即使客户突然需要移动大量数据,除了网络连接可以支持,云也可以应对。比如亚马逊刚推出其Snowball服务,该数据传输硬件就像电脑主机的那样的机箱,可以容纳50TB的数据,并内置10GB的网络连接,用户只需要将现有的硬件设备连接到Snowball,就可以完成数据传输。然后再将其寄回亚马逊。
  
  另外,灵活性相当重要。混合云整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双重优势:即私有云的快速本地数据传输和处理,以及公有云灵活的计算能力和无限的数据存储空间。惠普Poisson告诉Ars,称:“云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发展。它带来了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弱化了地域限制。”
  
  云计算迎来新一轮发展
  
  这一切听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想云计算“无处不在”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最初是对可靠性有所担忧,既有对网络连接到云端的安全的担忧,也有对云服务商本身稳定性的担忧。但这在实践中已慢慢有所改善,最大的担忧是当数据离开本地存储时的安全。“安全是巨大的资金投入的领域,因为这是每个用户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因为黑客和其他恶意的使用者,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
  
  并不仅仅是密码安全。“采用云计算,依靠的是我们对它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极其敏感,”莱文解释说。“比如,2013年爆出的斯诺登事件,明显降低了人们对云端数据的信任。由此,精明的云供应商一定会致力提供更牢固的技术架构和数据管控来确保用户的信任。”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混合云解决,莱文说,企业可以将机密文件数据保存在企业本地,而将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件数据放在公有云中保存。
  
  如今,计算依然朝着云的方向发展。随着更多公司和个人对云计算的使用,很多新的工作模式被创造出来。例如,如果你是通过云开发一项服务或者应用程序,用户之间能够保持长久、快速的连接。你可以观察他们如何使用你的产品,并由获得的反馈信息直接在开发周期内进行改进和优化,减少损失,扩大使用范围。这些在之前都不可能做到。你可以分析并利用实时数据将一些更智能的功能加入到你的产品中,这些产品的能力甚至超过移动设备本身的处理极限,比如Siri和Google。云计算的限制正在逐渐消失,真正广义的云计算普及时代将会到来。
  
  编辑:Harris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626/n272377977.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