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信通院报告:企信大数据市场破千亿

信通院报告:企信大数据市场破千亿

来源:一财网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22/11/29 10:08:12

摘要:中国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的用户群体已突破5亿,行业规模突破千亿元。随着应用场景向纵深拓展,行业的投资价值彰显。

中国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的用户群体已突破5亿,行业规模突破千亿元。随着应用场景向纵深拓展,行业的投资价值彰显。

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给出了上述结论。并表示,随着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企业信用信息查询需求旺盛,行业未来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根据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8月末,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136家,已实现企业注册登记等公开信息的全覆盖。2022年前8个月累计提供信用评分、反欺诈、企业画像、联合建模、决策支持等征信产品征信服务达52亿次。

《报告》称,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企业依靠差异化打法,增加其用户粘性,不断扩张市场份额。根据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发展指数,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等平台发展势头良好,作为行业的领跑者,近几年获得较快成长。其中,企查查的用户规模、数据体量、产品体系、生态建设等行业发展指数达8.5分,居于行业首位。

千亿市场形成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加强各类主体信用建设。围绕市场经济运行各领域各环节,对参与市场活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自然人等各类主体,依法加强信用建设。不断完善信用记录,强化信用约束,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长效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主体的自觉追求”。

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直接带动了中国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逐步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央行征信系统)和市场化征信机构协同发展、互相补充的发展格局。其中,由央行主导建设的央行征信系统,立足全国范围内个人和企业信贷信息全面共享应用,已日渐成熟。

同时,作为央行征信系统的补充,双驱动发展模式的“市场”侧也已初步成形。

2013年,国务院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我国企业征信业务监管开始实行备案制。之后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催生了大量主打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企业信用大数据类平台,包括企查查等多家平台于2014年相继成立。

2015年至今,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经历市场出清,一些头部平台凭借其产品服务升级优化以及业务领域拓展确立了领先优势,基本形成了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报告》显示,在行业用户规模、数据体量等规模指数方面,企查查以8.5分位居于榜首,天眼查、启信宝分别以8.1及6.8分位列第二、三位。



同时,目标客户上,企查查聚焦高净值专业用户,其中60%以上日活用户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天眼查聚焦于下沉用户,60%以上活跃用户集中于二线及三、四线城市。在企业信用大数据应用渗透率方面,企查查在律师行业、泛金融行业的渗透率分别为50.1%、41.2%,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天眼查则在商务销售行业保持领先优势,渗透率达46.1%。



目前,企查类产品已成为社会信用查询领域的刚需,用户粘性稳步提高。在使用时长和人均日启动次数上,企查查人均使用时长为5.07分钟,人均日启动次数为2.67次,均高于行业一般水平,其次为启信宝、爱企查等。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企查查已拥有3亿客户,汇集了目前国内市场中的80个产业链,8000个行业,6000个市场以及4亿的全球企业数据,累计查询超10万亿次。

10万亿次的累计查询量,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平均查询七千余次。由此可见,企业信用查询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与影响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也表明信用已成为一种社会刚需。

未来需求持续放量、应用场景不断增多

目前,企业信用大数据类平台提供的服务覆盖了千行百业、个人及公共部门,普惠便捷的商业信用信息服务已成为提升道德水平、降低社会成本的一种刚需。因此,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经济价值不断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增长,以及市场主体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市场主体数量达1.54亿户,其中2021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为2887.2万户,增长15.4%,增幅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5亿户。

但是,一个客观现实是,新增主体的信用信息存在较大缺失,涉企相关信用信息资源匮乏与巨大的信息使用需求之间的错配,为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也表示,当前,普惠金融虽然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主体尚未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中传统抵押贷款占比仍然较高,亟需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优化融资信息服务,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有用可靠的非信贷数据,以数字信用信息代替传统的企业主体信用。

不仅是市场主体增多带来新的需求,随着社会信用内涵的不断丰富,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也有了新的信用场景。

目前的社会信用包含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相应地,企业信用大数据平台在金融市场、商业运营、日常生活、政策监管等各种场景的应用价值也在显现。随着产业生态的发展,未来征信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信贷领域。企业信用大数据类平台可以依靠其覆盖工商、经营、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司法诉讼、舆情等多维度结构化信息和深度数据挖掘能力提供定制化、多场景企业信用信息服务。

比如,企业的应用场景主要涉及企业的拓客留客、信用评估、风险评估、舆情监控、供应链管理等,企业信用大数据技术平台实现了对企业各类隐含信息、商业关系的挖掘识别,为企业规避信用风险和寻找投资机会提供方向指引;个人应用场景主要是基于求职、投资、购物等需求;公共部门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补充央行官方征信征信渠道、企业资质审查、政务流程、经济运行监控和筛选政策扶持对象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企业透明度的需求进一步提升。

《报告》称,在商业模式上,基于目前形成的B端、C端、G端业务,未来企业信用大数据平台盈利增长点将多样化发展,行业规模将逐渐扩大。从行业前景来看,中国企业信用大数据平台通过特色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吸引用户,行业前景广阔。

比如,在企业信用大数据查询的基础上,企查查推出“标找找”、“企查查CRM”、“尽职调查”等SaaS产品,应用场景深入各商务领域,侧重于多场景细分化数据能力应用,为企业打造全场景、全生态的SaaS服务,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在多个维度实现了数据挖掘应用创新。

培育专业信用服务机构

为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意见》进一步提出,培育专业信用服务机构。

这其中,既包括加快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相互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与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信用服务体系,也包括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各级有关部门以及公共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开放数据,支持征信、评级、担保、保理、信用管理咨询等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等。

目前征信行业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上游的数据生产者,由金融机构,司法机关、零售商、电信运营商等组成。中游的征信机构,主要是个人征信持牌机构和企业征信备案机构两部分,主要负责数据收集、数据加工处理及销售产品。下游的征信信息使用者则由金融机构或者企业、个人构成。

对于中游的征信机构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源完整度、数据覆盖人群完整性以及数据的分析画像能力。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2021年12月,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重点行动,其中之一是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

对于行业大数据中的信用大数据,《规划》提出,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应用。运用人工智能、自主学习等技术,构建信用大数据模型,提升信用风险智能识别、研判、分析和处理能力。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深化信用信息在融资、授信、商务合作、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持续优化民生环境。

接下来,《报告》称,企业信用大数据类平台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充分保护企业信用数据安全,是未来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企业信用大数据类平台要切实遵守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政策标准合规经营。另一方面,平台要建立灾备系统,提升对敏感数据泄露、违法跨境数据流动等安全隐患的跟踪监测、分析响应与应急处突能力。

同时,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将持续深度挖掘多元化应用场景,也将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企查查创始人、董事长陈德强表示,大数据在企业信用领域的整合与应用,一方面能够为普通人提供便捷的企业信用查询服务,另一方面也能为国家信用监管提供覆盖更广、精度更高、触角更深的技术支撑。“相信在国家进一步推动‘信用中国’建设的历程中,将为行业创造更多的成长土壤。”

责任编辑:Cherry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221129/n6298150436.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文章其内容和图片均为网上转载,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删除。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