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资讯 » 数据中心产业链专题研究:“东数西算”的行业趋势和投资机会

数据中心产业链专题研究:“东数西算”的行业趋势和投资机会

来源:未来智库 作者:Harris编辑 更新时间:2022/2/24 7:37:22

摘要:数据中心产业链中的土建、机电、温控设备等环节将相对“无差别地”面临下游建设需求的提升。对于通信行业,需要关注的是电源以及温控设备,预计随着建设推进而首先受益。

1.“东数西算”是数字经济和“双碳”的重要抓手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通俗理解,“东数西算”是指通过构建一条“信息通道”,把东部的数据“输送”到西部进行存储和计算,在西部建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改善数字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布局,发挥数据资产的最优价值。
  
  “东数西算”的增量信息在于理顺了流量基建产业链的发展逻辑。
  
  (1)数字经济的本身需求。“东数西算”本质上是聚焦于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据发改委,“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需求景气度高。数字经济是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抓手;高层强调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是当前传统行业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环节价值延伸的重要路径。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化是重要方向,核心是“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
  
  表1:数字经济形成新的生产力,已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
  
  (2)碳中和、碳达峰的“3060”框架指引。数据中心和数字经济的能耗产出有二重性:IDC每耗费一度电,一方面为IDC运营企业贡献了一定运营产值,另一方面为运行在其上的各种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服务等应用类产业贡献了大量运营产值。因此国家对于IDC行业的监管方向是:推广节能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动老旧小散向规模化集群+智能化边缘转型升级;而非一刀切。因此国家提出在西部建设国家级算力枢纽,目的是引导一部分高耗能的产业和需求走向西部,一方面有效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另一方面也是共同富裕框架下的新经济驱动,同时也缓解东部能源需求的紧张局面。
  
  数据中心是高耗能环节,“碳中和、碳达峰”相当于对IDC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我国数据中心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10%,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全年的总发电量(988亿kW·h)1。数据中心一般全年运行要求不中断,年运行时长达到8760小时。我国数据中心用电总量已经超过了上海全社会用电总量(1566.7亿kW·h),为1608.89亿kW·h,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35%,占第三产业用电量的14.9%;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达到2667.92亿k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64%2。
  
  在全社会数据与算力爆发的需求下,数据中心功耗密度不可避免地迅速提升。过去单个机柜功率一般在3-6kW左右,而高性能超算数据中心的机柜功率可以达到20-30kW,一个10万服务器规模的数据中心功率可达4.5万kW,年耗电量可达4亿kW·h。
  
  整体减碳空间极大。当前我国数据中心行业70%左右的电力供应仍来自煤电,清洁能源的替代空间极大;内部ICT设备以及散热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其中冷却成本占到总能源成本的50%。而ICT设备-直流交流电源设备-配电设备-UPS-散热设备链条上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集约化、定制化以及新技术替代的方式实现能耗节约。3因此我们认为,“东数西算”的战略定位极高,可与“南水北调”等国家级工程并列。
  
  2.供需彼此拉动,格局优化与产能增加并存
  
  “东数西算”政策核心是对数据中心产业链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供给配套设施,从需求端进一步引导格局优化和产能增加。我国数据中心行业东西地区供给分布极不均衡,原因是需求是决定数据中心供给分布。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数据中心的供给分布“东多西少”,需求分部也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东部核心地区供不应求、西部大部分地区供大于求。具体而言:
  
  数据中心产业链对地理位置敏感。云厂商考虑业务部署、灾备隔离、网络时延等因素,其数据中心需求走向“大基地”策略,即全国分区、区域集群。一般在某一个大区(Region)内会分别部署若干个Area,并分别部署不同的Zone(对应物理上的数据中心节点)。因此,云厂商在选择IDC供应商时一般会考虑:是否与现有Zone资源距离足够近,以满足集群化的策略;是否与已有规划形成比较合理的物理布局(比如星型、三角形、直线型);在此基础上,水电、土地、网络等资源是否充足且便利。
  
  此外,不同下游业务对信号传输和网络跳转时延的要求不同,因此IDC在选址时同样需要考虑与骨干网节点的物理距离。东部地区高价值量业务集中,数据中心的预期回报率高于西部地区,导致供给随业务需求集中。以视频、游戏、电商、支付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应用附加值高,应用的消费量与地区平均经济水平挂钩,导致东部地区流量与算力需求相对集中;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就近分布,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水平、现金流与收益水平均高于西部地区,进而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东部地区的项目供给。这一现状仅凭市场力量难以改变。
  
  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基建经历了“促进培育-产业示范-高层统筹”的发展阶段,当前政策以平衡能耗与经济贡献为主基调。长期方向是分类、分级管理,推广节能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动老旧小散向规模化集群+智能化边缘转型升级。
  
  表2: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已经走向精细化
  
  在能耗与电网负载的压力下,2019年后国内各主要城市也均已明确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指导政策。政府主要考虑GDP贡献、能源分布、就业岗位、产业结构等因素制定政策,北上深等一线地区以不同程度的能耗政策限制高能耗数据中心的无序发展。此外全国性政策也对IDC区域分布做了指导。
  
  云厂商视角下,数据中心的投资初步体现了集群化的特征。本土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云服务与内容厂商,在投资端通过高度集中的“大基地”与“集群化”战略使数据中心以及设备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规模化有利于云厂商在达到同等信息化水平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降低各类开支的单位成本,例如土地、水电、网络等;同时仅有少数配套供应商能够入围云厂商的服务体系,各类配套硬件与设施将体现集约化、头部集中的趋势。
  
  东数西算”具体实施步骤:首先确定8大枢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其次是设立数据中心集群,参考原有的布局,在各个集群内部规划具体的“起步区”,一般是区县或者产业园区。不同枢纽的定位差异巨大,体现了“分类、分级管理,引导格局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统筹思路。我们查阅国家发改委批复各地的稳健,对各地枢纽的定位明确区分为实时算力需求和非实时算力需求。
  
  例如京津冀周边的怀来县、张北县、宣化区,定位是积极承接北京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构建辐射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长三角枢纽包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芜湖,其中长三角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粤港澳大湾区的起步区边界为韶关高新区。以上东部节点的定位都是承接实时性的算力需求。
  
  表3:2019年左右国内数据中心产业政策一览
  
  而临近的内蒙古则是和林格尔新区和集宁大数据产业园;甘肃枢纽的起步区则是庆阳,定位是绿色、集约、安全;贵州则是以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主。西部节点的定位是承接非实时算力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东数西算”工程的核心精神是要对数据中心产业链进行分类、分级,并非在能耗压力下把东部的固有需求强行迁移到西部、从而东部需求受损。我们核心的观点认为:对于东部是格局优化,对于西部是增加需求,对于存量是优化升级、优胜劣汰。
  
  1)首先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行业预计受益而非受损,因为格局优化。过去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较少向上穿透到具体业务,对机房建设标准也没有特别强制性的要求,导致东部地区有效或无效的供给相对集中且拥挤,高价值量的核心项目推进受到较大影响,地方政府的能耗政策相对严格,造成的局面就是:数据中心行业东强西弱,虽然整体行业规模、机柜供给量增长显著,但是很多项目与公司的收益相对一般。
  
  而当前“东数西算”政策的导向,是将需求分成两大类,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将主要满足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例如工业、金融、医疗、视频、AI等;而西部枢纽主要承接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业务。当前一线城市北上深普遍对数据中心能耗有严格的限制,必然导致需求外溢到环一线和二三线,“东数西算”相当于把这些需求进行了规范化的导流;未来新增资源以及存量升级后的资源,都会围绕着这些大型枢纽进行布局。因此,对于东部的头部专业IDC厂商而言,整体竞争格局大大优化,可以更加专注地聚焦在高价值量的业务上,长期受益。
  
  2)其次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必然迎来增量需求。过去资本市场和产业对西部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其实有比较大的担忧:虽然要素成本比较低,包括成本、税收、能耗政策相对东部地区都有优势,但需求端难确定。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能源接入、网络接入并不便捷,另一方面相对地广人稀,没有产业集群带来的扩张便利和规模效应,因此很难高质量地承接一些项目的落地。
  
  东数西算工程明确提出要优化东西部间的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的直连网络,为供给提供基础配套,保证需求有效落地。此次政策明确要求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一方面优化通信网络结构(提升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网络节点等级,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另一方面强化能源布局联动(加强数据中心和电力网一体化设计,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向数据中心供电,支持数据中心集群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实际上也是在为一些应用需求顺利迁移到西部地区打基础,最终提出了“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的建设目标。因此供给端有相对明确的增量;而需求端的落地则需要持续跟踪。(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相关投资环节
  
  数据中心行业本身具有重资产、长周期的属性,叠加东数西算实际上要面对的是业务与数据的跨省迁移,其验证周期一定相对比较长,受益程度和先后顺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数据中心、设备产业链、配套温控、光通信及运营商的机会和变化。
  
  3.1数据中心:长期逻辑理顺,预计头部胜出
  
  在国家发改委批复各地的公开文件中,都明确指出了“项目建设主体原则上为数据中心相关行业骨干企业,支持发展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因此专业的IDC厂商将长期受益与“东数西算”政策。
  
  “东数西算”政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伴随“新基建”政策的推进。2020年9月,国家“东数西算”产业联盟在甘肃省兰州市成立。该产业联盟由国家信息中心、甘肃省发改委、上海市闵行区政府、深圳市发改委,以及华为、腾讯、滴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投资角度看,数据中心行业是“东数西算”和“新基建”的最直接催化,而产业的实际影响偏向于长期。
  
  以2020-2021年为例,从产业周期的角度进行复盘,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短期需求端催化,未必有业绩,但有明显季度周期(短期疫情带来的需求爆发形成对行业景气上行的判断);
  
  2)需求倒逼供中长期供给增加,未必有业绩;同时开始新玩家试图进入(行业和公司的IDC中长期规划给了行业整体较高增速的指引);
  
  3)风险之一是预期供给格局发生变化(壁垒变化),风险之二预期需求景气难以持续(仍然没业绩),但机会在于领军的投资起点(规划持续增加与云厂商自建导致供给结构的预期发生变化,估值下行);
  
  4)格局长期向头部分化,开始关注业绩确定性(市场具有很强的学习效应,预计分化将成行业中长期趋势)。
  
  图7:IDC投资复盘
  
  阶段一:2020年初短期需求爆发形成对行业景气度的初步判断。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外部环境影响下,在线应用(包括在线办公、视频直播、电商、远程会议、在线教育等)驱动网络流量爆发,倒逼底层IDC等基础设施的短期补足,行业关注度迅速提升。
  
  该阶段的特点是:估值提升快但短期无业绩释放,主要判断一年左右的高景气度。
  
  IDC作为资产型、项目运营型行业,从产能爬坡到形成稳定现金流一般需要2-3年左右时间,短期流量需求的爆发很难立刻通过新增产能的方式形成较高景气度;相反,短期需求一般通过服务器等ICT设备的采购以及云主机的扩容来满足,实际并不贡献IDC行业的增量。因此市场更关注短期需求的持续性,结合产能周期是否能够在一年左右维度形成向上的景气周期。
  
  阶段二:中观行业+微观公司的IDC中长期规划确立行业整体较高增速的指引。高层“新基建”指引对行业形成相对长期的催化,同时头部云与互联网厂商的季度资本开支以及三年维度开支指引乐观;叠加第三方IDC专业服务商、运营商、传统企业转型新增供给带来的催化,行业估值中枢持续上移。
  
  该阶段的特点是:仍无业绩释放,但重点是可判断行业beta中长期向上;较忽略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实际变化。
  
  云巨头“军备竞赛”再开启,是各环节景气上行确立的信号。2020年5月26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对外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其中重点投资领域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物联网操作系统、5G网络、音视频通讯、网络安全、量子计算等。在数据中心方面,腾讯将“陆续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阿里、移动等也宣布千亿级资本开支计划,主要投向新基建相关领域。
  
  历史上一轮竞争以“跑马圈地”和价格战为主要特征。(1)此前一轮(2016-2017年左右)头部云厂商开始第一波大规模建设、投资数据中心以及相关产业链,在市场上占据了大量基础设施资源,基于各自基因在不同领域形成优势;(2)形成云计算的规模产能后,头部厂商通过价格战争夺云计算市场份额。
  
  上一轮投资形成的规模产能在2016-2019年逐步消化,2019-2020年是竞争切换的节点。在加快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的1-2年,一些项目先后投产,头部云厂商相应开始加大设备端的采购(尤其是2017-2018年,服务器出货量增速的大幅提升即是证明)。在产能利用率接近饱和(考虑一定的冗余和储备,并非100%满产)后,叠加外部环境变化和5G、芯片架构等技术周期等因素,2019年开始竞争趋缓,开始寻求应用软件层面的创新。
  
  结合移动、阿里、腾讯等的投资规划与产业动作,云巨头间竞相追加资本开支,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开启对行业景气度上行形成中长期的趋势确认。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与通信等领域的一些头部企业已有加大投资之计划,例如中国移动宣布云改战略,未来三年(2019年起)投资千亿级资金,目标三年内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2020年初,阿里也宣布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产业链的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IDC建设。
  
  阶段三:规划持续增加与云厂商自建导致供给结构的预期发生变化,估值下行。上一阶段核心城市能耗阶段放松以及转型势力进入使行业中长期供给预期增加(例如沙钢、杭钢等规划),而头部云厂商自建规划下,市场对第三方IDC公司中长期需求的预期进行下调,“供大于求”带来的收入低预期风险和定价风险成为行业最大担忧。
  
  该阶段的特点是:中长期行业供需结构的预期变化放大了量价风险,估值下杀,但微观公司层面开始酝酿分化。
  
  以阿里为例:在公司自建张北、河源、杭州、南通和乌兰察布集群的基础上,20H2注册“京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为河北张家口市(坐落有张北数据中心集群),聚焦高科技数据中心和新基建业务;此外阿里将“三总部三中心”迁移至上海,以“上海阿里巴巴金山园区项目”建设阿里云华东智能算力中心。(最新2021年3月,阿里在上海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开建枫泾阿里飞天园区项目,总投资180亿元、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43亩,达产后年综合营收约41亿元,5年内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与投产,主要建设数据中心机房、综合用房、配电房等运行及辅助用房,同时植入阿里巴巴集团相关云计算、云服务等业务)。
  
  过去市场普遍认为云与互联网公司定位“轻资产”,阿里、腾讯等的“重资产”扩张使市场担心第三方IDC服务商的需求价值,导致行业估值整体下行。第三阶段的风险之一是预期供给格局发生变化(壁垒变化),风险之二预期需求景气难以持续(仍然没业绩),但机会在于领军的投资起点。
  
  阶段四:冷静审视数据中心壁垒与价值,预计分化将成行业中长期趋势。对比2015-2016年以及2020年开始的IDC产能周期,市场充分认识了行业重资产与资源属性的本质;尤其2021年开始核心城市能耗再次收紧,一方面意味着政府更强调项目/公司的需求兑现能力,另一方面意味着核心节点的电力和用能实际仍然紧张。
  
  该阶段的特点是:学习效应下短期规划已经难形成催化,相反更关注中长期需求与业绩的确定性,基本面和估值的走向趋于分化。
  
  核心节点与专业化能力重回价值稀缺阶段。2021年4月7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本市数据中心统筹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批拟支持新建数据中心项目总规模约3万标准机架(6kw)。此次新规相比2019-2020年更加严格,且强调了项目建设、运营期间的经济效益考核,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建设门槛更高,避免“大水漫灌”式供给的同时保证了行业需求的兑现(具体要点包括明确指标严格管理、鼓励跨区域联动、明确资源聚集、更强调建成后的实际产出或经济效益、更重视节能减排和软化的运维能力、严格要求建设进度)。此外广东明确2021-2022年原则上全省不再新增数据中心机柜,北京也加强了数据中心节能审查。
  
  对于数据中心产业链,我们核心认为:产业和资本拥有极强学习效应,行业难再唯“规划”论、唯“供给”论,而更看重下游客户的需求。核心是地理卡位+成本与质量平衡+资源与规模效应+交付能力和运维,仅少数头部玩家有望胜出。
  
  3.2温控配套:“东数西算”的低碳核心
  
  数据中心产业链中的土建、机电、温控设备等环节将相对“无差别地”面临下游建设需求的提升。对于通信行业,需要关注的是电源以及温控设备,预计随着建设推进而首先受益。
  
  PUE是评价IDC项目经济性、能耗指标审批的重要标准之一。PUE是衡量数据指数据中心项目的能耗比,计算方式为PUE=IDC项目整体功率/IT设备能耗,基准是2,越接近1表明IDC的能效水平越好。IDC项目整体功率与IT设备能耗之间的差值主要为冷却用电(例如风冷、液冷等),目前一线城市最高PUE可达1.2-1.3左右,行业平均在1.5以上。“东数西算”对数据中心PUE水平的要求高于当前水平(如1.2左右),能耗达标的核心环节是温控节能设备。
  
  “东数西算”意味着我国整体算力水平大幅提升,与之配套的温控散热节能设备需求将同步提升。散热是伴随IT系统几十年发展的命题。从1946年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开始,设备的小型化、集成化一直是计算机领域的重要趋势,但与之对应的是电子元器件聚集产生的热量将对计算性能产生巨大影响,摩尔定律的瓶颈之一就是在于单位元器件的散热效率难以提升。
  
  散热难点之一:在于设备功率密度与发热量随算力与网络需求迅速爆发,现有主流的风冷技术与算力增长不匹配,难以满足散热需求。散热的难点之二:在于温度的精密控制。IT设备负载一般高波动,例如一台服务器在CPU等部件高速运转时,功率可达300W;但空载功率约150W,整个数据中心IT设备负载波动在±20%左右。芯片技术的演进是散热需求的最核心驱动。从技术角度看,散热技术大致经历了风冷到液冷再到风冷的阶段,当前将进一步向液冷演进,驱动力在于计算机半导体技术变化和功率密度提升。
  
  图8:液冷重新兴起,表明温控节能已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环节
  
  当前主要IT系统温控需求可分为两大场景: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机房温控包括通信基站侧、接入机房、汇聚机房、核心机房等。基站侧,微站一般自然通风或风扇通风可基本满足温控需求,宏站则需要专用基站空调。从接入机房开始向上,电力设施、交换机/BRAS/SR/SDH等设备均需要大量专用机房空调,核心机房电功率密度可达400-800W/m^2以上。
  
  数据中心系统主要包括IT、空调、输配电、安全监控、消防等子系统,当前主流温控有直接膨胀式风冷、间接膨胀式冷却水、间接蒸发冷却、直接新风冷等方案。大型数据中心兴起后集中冷冻水方案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下游对高密度、定制化、大规模IDC需求强烈。随AI、5G等新一代计算、网络技术成熟,云厂商对高功率密度(往往对应高算力)机柜需求提升;另外在白盒化、白牌化趋势下,同时为了匹配IT设备的更新周期,行业开始流行标准化、预置化、模块化方案,IT设备与IDC基础设施的解耦,如腾讯采用的T-Block方案,百度等的天蝎机柜方案。尤其以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规划功率密度已达单机柜15-20kw以上。
  
  从项目运营期间成本角度看,温控能耗占比30%以上。IDC大量使用服务器等IT设备,核心半导体器件发热量巨大,IDC功率密度高达300-2000W/m^2,制冷和电力接入是机柜运行的重要环节。电力费用占运营成本比例在50-60%左右;具体来看,服务器能耗占比接近50%,空调制冷能耗占比31%以上。从提升PUE以及项目IRR角度看,服务器能耗比例将进一步提升,温控相关能耗的降低是节省期间成本的重要环节。
  
  3.3算力、网络设备与光通信:ICT硬件持续受益
  
  设备环节需求的持续性和规模是最佳的,和后续需求落地直接相关,需要关注的是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光通信以及配套的芯片产业链。
  
  图9:“东数西算”长期即是流量主线的强化
  
  流量爆发正在反向拉动网络技术迭代,使得高速率网络设备和器件的需求弹性极大。
  
  路由器、交换机、光模块等是流量通路的基础环节,直接受流量爆发驱动。网络设备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弹性不大,因为技术迭代与量价的此消彼长会消化一部分流量增长带来的需求;但每一轮新的网络技术迭代都会形成“脉冲式”的机会——新技术加速放量、旧技术量价齐降。流量非线性爆发,尤其元宇宙等,对应扩容与新架构的需求:历史2015-2016云的第一轮成长对应了100G网络需求,当前5G应用周期则对应400G+。
  
  当前新一轮云和产业数字化的渗透周期刚刚起步,云厂商的竞争进入下半场。云和产业数字化的需求更长尾:云的第一次渗透,主要特征是跑马圈地、力求规模效应。带来了国内设备和IDC行业的第一轮机会,云基础设施规模提升带动云计算的起步,同时C端内容创新。云的第二次渗透,主要特征是深入垂直行业,重视B端应用。预计将分化出头部集中的云和设备商,B端行业渗透带来更大空间,此时云厂商的技术和格局响度成熟,其需求将呈现出差异化、定制化的特点。
  
  图10:不同速率交换机市场增速平均4—5年进入新一轮周期(市场规模增速)
  
  资本开支与库存周期的验证。20H1全球云厂商经历了一轮显著的设备需求上行,此后进入到库存消化期;20Q3开始,国内云和互联网Capex回落至历史低位,加上芯片短缺与涨价的限制,设备市场景气度不温不火。21Q3开始供应链影响边际减弱,在流量需求持续爆发的趋势以及元宇宙等概念的催化下,我们预计全球云厂商将进入新一轮补库存周期,产业链上游高频数据可同步验证。供需两端将共振硬件基础设施景气修复。
  
  AR、VR、直播、云游戏乃至云宇宙等高清视频属性应用对流量需求极大,且5G解决上述场景的推广痛点,新内容对流量增长的拉动效应显著。在流量爆发的产业趋势下,互联网厂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承载各类新应用,进而再次拉动流量爆发。未来出现新的流量爆发驱动因素或“杀手级”应用场景时,应用厂商将开启新一轮投资热潮。
  
  现阶段5G带来的流量需求已明显高于4G时代,尽管大的爆发性新应用还未真正到来。车、工业等典型场景是5-10年维度的长期需求,2019至今物联网的高景气期预示了流量的新一轮爆发。市场对于云需求的担忧集中在反垄断,影响正边际减弱。互联网利润表边际影响递减,投资端持续加大。一方面,反垄断处罚不直接针对云计算行业;另一方面,反垄断落地后,预计云厂商投资开始恢复。风险在于,如果反垄断处罚力度继续加大,可能对互联网厂商现金流产生实质性影响,则间接影响投资。(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13:云厂商Capex增速表明,20H1需求脉冲吼,21Q3开始已有补库存趋势
  
  3.4运营商:数字经济的创新底座
  
  运营商预计会全程参与互联互通和算力枢纽的建设。一方面是完善西部地区一些骨干网的交换节点,以及建设容量足够大的光纤网络,另一方面是直接参与云的建设。运营商云网资源最重要的持有方,将体现为传统管道业务以及政企+创新业务的增长。云和产业数字化将决定运营商在5G时代的价值空间,云化与网络资源联系紧密,运营商是云网融合的重要参与方。
  
  当前运营商收入成本趋势形成剪刀差,背后是通信行业利益重构,长期是从传统电信服务向云化创新演进:
  
  1)海外运营商的价值提升路径是延伸流量主线进行新业务收购,增量是3G/4G技术变革带来的流媒体与在线应用。1)AT&T:一方面加码电视业务,收购付费电视提供商DirecTV,另一方面拓展业务覆盖区域,向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2016年,随着流媒体业务的火爆,AT&T宣布收购时代华纳。2)Verizon:发力媒体业务和物联网业务,构建新的业务增长点。
  
  2)国内运营商当前的价值提升路径聚焦于内部发展云网融合,增量预计是5G技术变革带来的云计算、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运营商的云化是大趋势,包括移动的“云改”战略、电信的“云改数转”战略、联通的混改等。1)网络云化,SDN/NFV等;2)云计算拓展,复用政企客户渠道和基础资源;3)创新的内容业务。
  
  图15:国内电信、移动公有云业务规模增速有较强爆发力
  
  运营商的云化是大趋势,包括移动的“云改”战略、电信的“云改数转”战略、联通的混改等。过去2G-4G周期中,国内产业链属于“跟随者”,但也迅速享受了互联网应用带来的红利;而5G周期中,国内产业链相对领先,产业建设更超前,“大循环”、“双循环”实际加速了技术的行业渗透。国内三大运营商董事长在2021年初分别公开提及“以推进数智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服务数字化转型,共建共享于全球率先规模商用5GSA网络”、“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跃升”等,证明云网融合是运营商B端业务未来的重要趋势。
  
  云网融合即随5G和云在技术上的更迭,云化、平台化成为产品和服务交付的重要方式。1)网络云化,5G核心网服务构建在云计算的技术上,承载网、接入网则引入SDN/NFV等技术,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提高对B端政企市场网络服务的价值量和方案化水平;2)云计算拓展,利用现有规模建设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边缘节点切入云计算市场,复用政企客户资源和渠道。
  
  在云计算领域持续扩张,是国内运营商寻找新平衡的体现,预计深度参与“东数西算”。据中国电信A股IPO招股书,天翼云预计在2021年4月至2023年新增共30.8万台服务器、8.6万架数据中心机柜以及基础网络和云网安全扩容;而据中国移动A股IPO招股书,移动云资源池将在2021至2023年新增17.4万台服务器,至2023年移动云全国省份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编辑:Harris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22224/n1090143860.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文章其内容和图片均为网上转载,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删除。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