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 IBM:不断科技创新 才得经久不衰

IBM:不断科技创新 才得经久不衰

来源:机房360 作者:linux编辑 更新时间:2011-6-15 14:21:44

摘要:回顾IBM的百年历程,它的产品变化已经超过了当下人们对它的格式化印象:从FORTRAN语言、分形、自动取款机、大型机到迷你电脑、个人电脑、超级计算机、服务软件分析。“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并没有只做一件事情”——作为IBM的第八位CEO,彭明盛经常提到这样的理念:不断创新、不断随需而变,才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理念。以技术为主导,注重基础研发,让研发贴近社会生活,在庞大的体系中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大概是IBM可以克服大企业病、成功转型的原因,也应该是IBM最宝贵的资产。

  IBM科学家Robert Dennard获得了2005年Lemelson-MIT终生成就奖。他在1966年发明了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是存储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如果说在过去的时间里IBM给世界贡献了哪些珍贵的资产,那么,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独特的研发体系应该是其中之一。在过去一百年里,IBM注重研发,并成功的将技术商业化,这让一百岁的IBM看上去并不沧桑。
  
  2011年5月24日,据国外媒体报道,IBM的市值在当天超过微软,这是近15年来IBM的市值首次超越微软。据路透社统计,截至消息公布当天,苹果、IBM和微软的市值分别为3092亿、2038亿和2037亿美元。一个是将技术艺术化甚至宗教化的苹果,一个是依靠个人PC与软件抄了IBM后路的微软,作为百年老店的IBM的象征意义此刻显得分外微妙。
  
  基业如何长青?如何把创新的理念真正贯彻到公司机制中?如何在技术日趋商品化的时代发挥技术强大的作用?如何把研发与市场结合的更完美?如何让聪明的人在聪明的机制中发挥聪明才智?我们乐于探讨百岁IBM健康长寿的秘诀而非热衷于解剖,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机器,我们无意将它完全解构,只希望通过些许细节窥得这家百年老店不沧桑的秘密。
  
  一百年如何不沧桑
  
  如果时间倒推30年,IBM作为科技创新代名词的象征性恐怕比此刻的说服力更强。现在,比起这位“百岁老人”,更多“毛头小子”抢尽了风头:从微软到Google,从Google到Facebook,从Facebook到Twitter……在人们看来,比起如IBM般的庞大、沉稳而古老的IT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显然要轻巧、灵活、年轻得多,几乎成为当代科技创新的代名词。
  
  IBM真的被甩在了身后吗?实际上,在信息技术技术向社会生活的诸多辐射领域,科技创新正是IT公司的灵魂所在,也正是对科技创新、对基础研发的一贯重视,才使得IBM年龄虽大,但在技术趋势上,却一点也不落伍。尤其在一些关键性的、基础性的、架构性的核心技术上,IBM反而愈发巩固了自己的强者地位。
  
  2011年2月14日,美国著名的答题节目Jeopardy!(《危险边缘》)迎来了一位非人类:IBM历时三年时间开发的智能电脑Watson(沃森)。这台为纪念IBM缔造者小沃森的机器不负重望,面对两位Jeopardy!历史上成绩最优秀的选手取得了胜利。
  
  要知道,这与14年前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对弈的DeepBlue(深蓝,IBM于1997年推出的智能计算机)不同,沃森的取胜并不能只考计算机强大的算法计算能力,它还需要具备人类选手同样的信息接收能力:它需要辨析在主持人的问题中,哪些是反讽、哪些是双关,哪些是连词等等。在接受信息之后,沃森还需要通过强大的信息甄别能力确定答案:从它那70GB的资料库中选取答案,而就像人类答题一样,是否选择冒险,是否见好就收,也由沃森独具的置信度(Confidence-level)功能来决定:库内搜索之后,沃森挑选三个可能性最高的答案,当其中一个可能性超过50%后,程序启动,沃森按下抢答器——这种在自然语言接受方面取得的突破,让人比十多年前更加惊讶于智能设备的“进化”,也在惊讶之余回味IBM做这种短期非商用研发的用意。
  
  实际上,在IBM成长历程中,对研发,尤其是基础研发的投入一直具有业界难以超越的水准:早在小沃森时代,IBM看准大型机市场在信息时代初期的意义,以外界看来几乎“赌博”的方式投入大型机的基础研发——在IBM大型机的研发中,投入资金约为60亿美元(约为现在的300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当年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发经费。而IBM较为稳定的将营收的12%用于研发的比例,也大大超过了业界6%的平均值。在2010年,IBM共获得5896项美国专利,连续10年排名全球最具创新性企业排名首位,同时也成为首家一年内获得超过5000项美国专利的公司。
  
  与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不同,基础研发的进行模糊了地域性差异,需要根据各分公司人才的不同情况开展合作,这样,协同合作在基础研发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以沃森为例,在沃森的研究团队中,包括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的IBMer。其中,美国团队利用非结构化知识作问答,中国利用结构化的知识、更深的语义分析做问答,日本团队利用非结构化的(知识)确定问题匹配的类型,以色列团队做搜索的工作。中国团队对回答“类型判断”方面做出了贡献,排除愚蠢、不合理的答案。此外,中国团队还对算法提出了改进:沃森系统原来采用的是一阶段的学习(将证据作为特征训练打分算法),中国研究院提出了两阶段学习算法,提高了原来一阶段学习算法的准确度。而在分结构化信息处理方面,美国团队也从中国团队这里寻求帮助。不将研发局限于公司本部,充分利用世界人才的协作——在研发合作方式上,IBM已经完成了从跨国公司向全球整合公司的转变。
  
  基础研发是否应该远离商业应用?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表现出正反对立的悖论情绪:一方面,那些侧重商业应用的容易被人们视为短视,另一方面,过于基础的研究又容易让人们质疑科技创新的意义。IBM则在两种趋势中间取得平衡:更加强化基础研发与商业应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的关系。
  
  以沃森为例:如果说14年前深蓝的问世更多的证明了机器之于人类智力的挑战,那么现在沃森的问世则温和的将表示科技公司可以将更加“自然”的机器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深蓝除了用以验证了计算机的推理能力,后来还被应用到基因序列分析、蛋白质分析等非日常的领域。作为在自然语言和人工智能方面获得突破的沃森,则在日常领域,如医疗卫生与交通领域,具备更多样本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1615/n873422911.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