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 IBM:不断科技创新 才得经久不衰

IBM:不断科技创新 才得经久不衰

来源:机房360 作者:linux编辑 更新时间:2011-6-15 14:21:44

摘要:回顾IBM的百年历程,它的产品变化已经超过了当下人们对它的格式化印象:从FORTRAN语言、分形、自动取款机、大型机到迷你电脑、个人电脑、超级计算机、服务软件分析。“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并没有只做一件事情”——作为IBM的第八位CEO,彭明盛经常提到这样的理念:不断创新、不断随需而变,才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理念。以技术为主导,注重基础研发,让研发贴近社会生活,在庞大的体系中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大概是IBM可以克服大企业病、成功转型的原因,也应该是IBM最宝贵的资产。

走!到实验室外面去
  
  “又开始卖概念了”——2009年,当IBM宣布其“智慧地球”的全球战略时,很多人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包装意味的宣传攻势:事实也证明了IBM在业界的风向标作用,即使是关于概念——那之后,陆续有IT企业提出了“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而时间过去两年,当我们回顾IBM在过去时间所达成的项目、与各地方政府达成的城市解决方案时,“智慧地球”、“物联网”这些概念才开始逐渐明晰起来。实际上,这也正是IBM自上世纪90年代郭士纳改革之后对科技创新基调的调整之一:以客户为导向,让研发走出实验室。
  
  2008年,一张年轻的IBM面孔出现在人们视野里:7月,王阳正式接替郑妙勤,出任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而此时,与成立于1995年的IBM中国研究院不同,成立于1999年的IBM中国开发中心(IBMChinaDevelopmentLab,CDL)最初仅是为IBM的软件产品提供测试服务而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随时间推移,CDL已经成为IBM众多软件开发中心中唯一同时进行IBM核心五大品牌软件(WebSphere、Lotus、InformationManagement、Tivoli、Rational)开发的中心:在中国,这个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IBM显然已经找到了除赚钱之外的更大意义——实际上,这也成为IBM让研究员走出实验室的最佳验证。
  
  为什么要让研究员走出实验室?这实际上是IBM转型在科技创新层面的映射之一。2004年底,IBM将处于亏损状态的PC事业部出售给中国PC厂商联想,而在同一年的前些时间,IBM以35亿美元完成了对普华永道咨询部门的收购,一买一卖,将IBM的战略转型勾勒大概。
  
  IBM专门用以分析国际象棋的超级电脑“深蓝”在1997年5月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一时间引发了“人类是否会被电脑超越和控制”的社会大讨论
  
  在那之后,IBM陆续完成的一系列收购也证实了这样的调整思路:这些收购都是基于对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完善产品的需要。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中,过快的产品更新速度显然对企业的稳定盈利形成了太大挑战,转向利润更高的服务、咨询、解决方案则减弱了这种风险。
  
  如何让研究员走出实验室?实际上,即是在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形成过程中加强与市场的结合。IBMLotus协同办公软件开发总监寇育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道,在IBM内部,存在一种自下而上的研发机制,这保证了需求与研发结果的一致。2008年,她所带领的LotusSymphony团队完成这样一个记录:LotusSymphony成为首款由中国客户需求而生、全球协同研发、由一个组件发展成为独立产品然后又延伸为一个产品系列的产品,而当时参与LotusSymphony研发的四位核心技术成员,也获得了IBM当年的最高荣誉——杰出技术成就奖。寇育新感慨到,“在一个每年都有上千款软件并行开发运营的庞大公司,一款最初作为组件规模去提案的软件可以引起CEO重视并作为单独品牌考虑,在IBM历史上是少见的”。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IBM方法论之一的IPD(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整个LotusSymphony开发过程中,由IBM中国开发中心(CDL)带头并拥有全部决策能力,并与美国的支撑团队协同工作。而即使是由研发人员牵头,整个研发过程也并不能就此与市场隔绝——他们必须时刻接受并消化来自市场的反馈——这代表了IPD并行的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管理,一是软件工程。这样,从概念决策到计划决策到产品可获得性决策,以及贯穿始终的质量控制过程,成为市场和技术互相反馈,保证产品成功的强大机制。
  
  IBM物联网相关项目实施中,这种“出走”更为常见:在无锡软件园的一个项目中,让负责人惊讶的是,来到无锡解决问题的,是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带队的高级工程师团队,这让“销售在前,技术背后”的模式逐渐成为历史。
  
  “世界就是我们的实验室。”2010年9月,在IBM物联网技术中心在中国成立的启动仪式上,IBM负责研发的全球高级副总裁JohnKelly这样说道。李实恭补充说,“我们要走出实验室,跟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来走。”
  
  你所不知道的IBMer
  
  怎么让聪明的人发挥聪明才智?在人们印象中,一方面,作为科技公司的IBM拥有最为优秀的科研人才,比如他们当中有5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中的很多人拥有不止一项专利;而另一方面,一种整齐划一的职业状态又让众多IBM员工隐没在这个庞大的公司架构之下,在个人与团体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而具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IBMer。
  
  在人们眼中,IBMer时常西装革履,讲话温和而无起伏,往往被人们定格为古板而过于职业化的研究员。不过,在曾任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的叶天正看来,这并不是IBMer的特点,当然也不是IBM的用人标准。
  
  在IBM的招聘过程中,演讲和“对讲”的方式非常常见:应聘者要会阐述自己对技术的看法,要经得住IBM大牛的“对讲”。“有血有肉的人都适合IBM研究中心”,叶天正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表示,“现在的技术跑得太快,真正的人才头脑一定要敏锐,有工作的热忱,不是拼命地工作,而是有办法将工作做得很好。”他把IBM的用人标准简化为三条:一是头脑清楚,有创新的能力,有做研究的心态;二是领导沟通能力,自己有想法,并能够说服别人,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三是把事情做成功的能力,包括对一个研究项目的判断力。
  
  从优秀人才进入公司,到成长为优秀的IBMer,这其中还要经历系统化的培训和激励机制,Mentor制就是其中之一:新入职的IBMer会被分配一位老IBMer作为他的Mentor,这位导师不一定是他的直接领导,甚至可能与之不在同一部门,给予新人的帮助,也不一定全部与业务和技术相关。但是Mentor制的潜在影响非常明显:它让新员工快速的融入到IBM环境中,在潜移默化的指导中,很多Mentor还对他们“学生”的生活理念、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影响。
  
  在IBM工作年限超过25年的IBMer,他们的名片上会有一个蓝色徽章标志。这些“高龄”IBMer在研发人员中尤为常见。从研发人员到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是这种低流动性的原因之一。这从很多IBMer的简历中得到印证:很多管理人员的履历里都有研发背景,这也正是这家技术主导公司的特点之一。
  
  对于机构庞大的公司,如何尊重个人更加重要,而对于技术导向的公司,这个问题就变为如何在一个庞大的研发体系中,把个人的作用发挥恰当。实际上,这也是IBM历经数次重大转型而仍能保持活力的原因——让IBMer贡献想法和智慧,而不是做庞大机器的螺丝钉。比如,IBM会在全公司内部以头脑风暴Jam的方式获取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而每年的技术展望,则开始于上一年从对普通研发人员、销售人员的普及、影响和征询。
  
  以中国为例,作为新兴市场中最具活力、变化最迅速、客户需求最为繁复的市场,IBM大中华区的研发团队在近几年的地位无疑得到显著上升。2010年3月,IBM在西安增设了IBM中国开发中心(中国西部)、IBM全球分析软件实验室和IBM区域软件成长中心,而从2003年开始,诸如Lotus Symphony产品系列、物联网项目、沃森计算机的研发中,中国团队也体现了较为自主的作用。
  
  责任编辑:linux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1615/n873422911.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