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运维 » 复合型灾害形势下的物联网防灾减灾应用分析

复合型灾害形势下的物联网防灾减灾应用分析

来源:机房360 作者:Mary编辑 更新时间:2011-8-30 18:34:58

摘要:2011年8月30日,第四届中日危机管理论坛在北京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报告厅召开,此次论坛,邀请了日方学术界和商界的代表与中方的学术界和企业代表会谈,深刻剖析3.11地震带给我们的经验及教训,为今后灾难的预防、应对以及恢复都将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以下是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的主题演讲,由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的副秘书长齐安文博士代讲。


  第三部分是想讲讲物联网怎么样来应用防灾和减灾。首先说一下地震,地震前10秒很重要,如果能够避免一些灾害的损失,像停止生产线,避免交通事故,电梯等等,如果10秒钟之内能够把这个事情做了,我想灾害的损失会小很多。
  地震分几种波,有纵波、P波、S波,纵波破坏性小。
  这个图和前面的图差不多,通过地震感知器,能够快速的去收集数据,来进行传输,同时能够进行受灾状况的前期评估,当然这里面需要结合一个评估模型,比如不同的时间段损失不一样,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年龄段的分布,整个灾害的损失不一样,通过这种模型评估灾害的影响。
  同时,把数据传完之后做决策分析,怎么样快速的响应,把预警机器进行发布。
  就是利用地震感知器能够输出,测到的数据,同时在内部计算地震的裂度,通过裂度数据传到服务器之后,可以快速的推断整个烈度平面的分布。
  裂度方式有两种,一个是距离衰减函数的方式,推算地震烈度,有不同的特点,第一种方式,基于以往的经验,以及地震的状况得出,整个速度就比较慢一些。第二种方式,速度快一些,但是受到分布密度的限制,所以他比较适合于信息快报,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
  这也是两种方式,怎么样通过不同的步骤去算出地震烈度分布的预测图。
  密度设计,在日本或者是中国不太一样,因为地壳环境不太一样,日本密度是10到20公里,同时地震感知器和服务线路需要去做本地化的配置,这是第一个地震的监测预警。
  第二个海洋监测预警。这是整个系统架构图,把前端的海啸、海浪等等灾害通过传感器进行感知,通过网络的方式传到监测中心,传到海洋局进行分析,最后把预警系统进行分布,同时对事件进行应急指挥和协调。
  赤潮,通过航空遥测的方式探测它,还有能够对赤潮进行评估以及预警。
  方式有卫星的遥感监测,还有航空遥感。
  通过海上的浮标,包括四大部分,有浮标体系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5秒钟发出一次数据。
  目前有一些竞争手段,比如说在太平洋海啸中心,有监测平台,还有沿海的观测台站有120个,还有多套的海啸的浮标,通过海啸仪,通过光纤的方式能够把数据传到监测中心。
  上面是赤潮,这个是海啸。通过研究地震的影响,搭建海底的监测网络,获取地震的监测数据。
  第三类是地质灾害,目前我国有12万个山体滑坡,8.5万个水库,需要专业的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主要是依靠老百姓的群测群防做人工的监测,缺乏一种大型的专业预警系统,对物联网的技术,对我们的专业的IT系统提出需求。
  这个是瑞士几个大学联合起来,对一所冰山的,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监测情况,利用一些设备,包括无线遥感技术,来掌握山体崩塌,落实的事前监测。
  分两个步骤,一个是利用无线设备或者是无线网络测量偏远地区的环境情况,还有结合数据以及当地的气候变化来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这个是用一些设备,对于几种地质灾害的监测,比如说崩塌,还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利用这种不同的传感器进行不同灾害的监测预警。
  这个图看的比较清楚一点,对于岩石的斜面来讲,可能发生位移滑坡,用伸缩剂等等进行监测,进行预警,还有对一些崩塌,还有张力的检测仪,对于崩落的石块进行监测,提前预警,这个图基本上差不多。
  还有就是可以利用光线的传感技术进行预警,可能质量轻一些,体积小一些,那不是,这个比较多,可以进行连续的分布监测,就是用于大型的监测,比较好一些。
  这个图是对于泥石流的监测示意图,通过地声自动器进行报告,同时对当地下雨情况进行监测,对后方利用声光电进行监测报告。
  这是一个示意图,就是利用山体斜坡上面布置一些传感器,同时把这个信息能够通过一些网关系统传到后方,进行实时的监测,进行分析,这个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滑坡情况,进行预警。
  第四类是气象的预警发布,从目前来讲,中国气象灾害有这么几个特点,像高频率,复合性,区域的差异,损失比较严重,洪水、旱灾、台风、雪灾、龙卷风等等,台湾正好就是刮起了台风。
  预警发布系统分几个层次,利用前端的传感器、设备,能够把这个信息感知到,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系统向数据系统,能够把灾害性信息实时的,通过不同的媒介,不同的介质进行传播,像传真,LED大屏,短信,大喇叭等等,能够告诉这个地方可能会发生一些气象的灾害。
  第四个问题,简单说一下我们公司对于物联网防灾减灾的解决方案,目前从几个方面来做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物联网的技术,数据压缩等等,还有基于分析的技术,BI的技术,比如说数据的挖掘等等技术,还有怎么样把灾难或者是预警的场景真实再现,像模拟仿真这一类的技术。
  我们和一些机构合作,包括中国联盟等等,包括一些大学科研院所,从模型方面进行合作研究,模型包括两类,一个是专业的监测预警模型,15类,比如几个滑坡的监测预警模型等等,还有事后的事故的调查评估模型,一共22类,就是我出了事,跟怎么样利用数据把灾害的过程重现,找到原因所在,以后能够做借鉴。
  同时战略合作伙伴,包括数据库,像PI,这是美国的比较好的产品,还有我们和日本的野村进行合作,还有国内一些企业。
  物联网标准研究比较多,像北京市经信委的标准,标准研究院的标准。
  同时在产品研发方面起到一定的成果,像重大危险系统,以及安全生产评估系统,还有服务平台等等。同时我们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和合作,和NRI、DCL、HALEX、SAFERSYSTEM进行合作。
  这个框架是我们对于物联网防灾减灾总体框架,这是规划的平台,包括三类应用,有政府的,企业的,比如模型的计算等等,云的方式提供服务,最后想表达一下,无论日本的朋友也好,还是国内的企业也好,在不同领域进行合作的愿望,比如海洋领域,比如气象环保、地震、地质灾害等等,就IT一些物联网产品的定制,还有预警模型的研究等等方面都要进行合作。
  比如传感器,像小型的传感器,还有这种技术等等方面进行合作,还有一些模型研究,多灾害的关联模型,发布模型,预警共享模型,还有其他一些模型,刚才我提到一共15+22的模型进行合作,同时在物联网的传输方面进行合作,怎么样提高这种传输效率来进行合作。

  责任编辑:Mary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1830/n871227970.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