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2016年,科技将给商业带来这八个重大变数

2016年,科技将给商业带来这八个重大变数

来源:网络 作者:机房360 更新时间:2016/1/11 9:50:24

摘要:2016年将是BAT大巨头发展触顶,小巨头涌现,大千世界新格局清晰化的开始。正处于前一轮发力的势头已缓,后一轮发力劲道未出的焦虑期之中,而中间层各种势力正在合纵连横,新的巨头已在孕育之中,这会给2016年带来怎样大的变数。

  近两年,77%的VR投资或收购都与娱乐领域有关,文娱行业里最早和VR产生亲密接触的游戏,受众面有限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反响。2016年真正引爆VR产业的恐怕不是游戏,而是电影。

  VR能大幅提升电影的观影体验,在沉浸式的参与感下更像是一场动作为辅、以剧情为主的游戏,用户不再只是被动欣赏还可以主动参与交互。在感官上,3D技术只是加了一个景深,对信息量没有本质的帮助,VR对视觉提升是过去的数十倍,这种大幅的提升更符合人类对信息的渴望。

  当VR普及后,戴上VR设备的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媲美影院的观影体验。但是这一天会很快到来吗?当然不会,制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现在的VR设备长时间佩戴都会出现头晕等症状,暴风魔镜平台上数据就是最好的例子,VR用户单人单日平均使用时长仅有27分钟;第二,设备价格普遍偏高将很多用户阻挡在了VR大门之外;第三,拍摄难度引发的内容匮乏,VR电影在镜头语言、拍摄、后期上都跟传统电影存在很大差异,电影导演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叙事体系,短时间内形成一套新的体系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导演也坦言,VR电影不是简单设备贵不贵,拍摄难不难的问题,是根本无从下手。已经面世的VR电影不超过10部,无一例外都在10分钟以内,平均时长只有3分钟。

  比较可行的VR电影是什么样子,或者说《阿凡达3》有可能以何种方式呈现?

  影片依旧会以传统电影的拍摄方式、呈现方式为主,绝大部分时间观众需要目视前方观看电影。在某些特定的环节采用VR的方式来呈现,比如需要展现宏伟、酷炫的场面,可以瞬间变成VR 360度的方式,观众可以随意扭头观看其他方向上的内容,这个过程可能只会持续1分钟,然后又变回紧盯着大屏幕状态。

  对于一直很看重投资回报率的电影行业来说,盲目的完全采用VR拍摄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要知道,目前面世的几部平均时长在3分钟的VR电影的制作费用就已经达到千万元级别。部分镜头采用VR方式拍摄,可以当作投石问路,有效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测试出观众对于VR的态度。

  潜心12年耗巨资拍摄出《阿凡达》的卡梅隆无疑是个伟大的导演,他对于技术和创新的追求,会推动他在《阿凡达3》的拍摄中会采用VR的技术吗?

  2015年P2P发展开始分化明显,2016年将会迎来上市潮。

  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在2015年底出现了,宜信旗下P2P平台宜人贷在纽交所上市,宜人贷曾3次申请上市,此前2次冲击纳斯达克未果,似乎纽交所对P2P模式接受度更高,此前Lending Club已经在纽交所上市,宜人贷模式与Lending Club 表面上较为相似。

  在众多平台跑路的大环境下,宜人贷上市被认为是行业正能量,并且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海外股市在信息披露、商业模式透明度上有很严格的制度,P2P公司在海外上市,将在增信、合规、资本输入、品牌形象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如果P2P公司拿到的风投是美元基金,那么往往会选择去美国上市,如果最早拿到的是人民币基金,用户也主要在国内,那么国内资本市场也许可以给出更好的估值。

  PPmoney通过将互联网金融平台资产置入新三板上市公司天锐科技,实现登陆新三板,金蛋理财、安心贷则购买、转让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份,将挂牌公司业务转向互联网金融。

  这几家企业所借壳的公司均声明该项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且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属于借壳上市,从而规避监管部门对收购事宜的严格审批。

  港股也是方向之一,金融工厂、翼龙贷等便先后借其控股母公司在港股上市之名,实现了在香港联交所的“曲线上市”。财加则由太平洋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借壳在港股上市。

  2016年可能上市的P2P平台还有:陆金所、红岭创投、融360、点融网、91金融、信而富等。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近日表示:陆金所目前估值180亿美元,计划最快将于2016年下半年启动在香港上市,目前正在进行B轮融资,将新发行5%股份,募集资金约9~10亿美元,可能于2016年年初完成。

  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拥有超过1000万名注册用户,业务模式与美国Lending Club、Prosper相似,2014年总交易额增长7倍,达到433亿美元,2015年8月,陆金所出资20亿美元从中国平安手中收购了消费者信贷公司平安普惠,将信贷业务扩展至线下。

  传闻信而富正计划最早于2016年上半年在美国启动IPO,至多融资2亿美元。信而富2001年成立,在国内消费信贷风险管理领域耕耘多年,并于2010年推出互联网金融业务,由包括世界互联网金融鼻祖ZOPA董事长、美国运通信用卡部前总裁Phillip Riese、美国首家互联网金融平台Prosper董事、美国Capital One共同创始人等股东发起设立。

  2015年7月,信而富宣布完成3500万美元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Broadline Capital领投,瑞银投资银行协助其他投资机构也参与投资。

  另一个上市风声较大的是红岭创投,据称即将借壳三元达上市。红岭创投于2009年3月上线,是国内较早的一批P2P平台,一直坚持大单模式,每个项目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曾出现数次逾期。

  红岭创投创始人周世平曾说:红岭创投逾期可能集中在2017年爆发。可以推测红岭创投希望通过股市来为平台输血,提高平台的抗逾期、抗坏账能力。

  “什么时候上市、到哪儿上市,还得要看资本市场、国家政策的情况。希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继续推动,比如《证券法》的修改,包括互联网公司能够在中国上市、中国怎么做战略新兴板。当我们准备好上市,希望整个资本市场和政策能支持我们。”融360CEO叶大清如是说。

  目前注册制尚未推行,融360会“多条腿走路”,美国、中国香港也在他们考虑IPO的范围之内。

  在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看来,对于那些获得风投投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由于H股估值较低,风投的长期投入、时间成本与回报不符合盈利预期,所以赴港上市不一定会成为潮流。未来91金融很有可能在A股上市,或者在新三板挂牌,之后再转板。

  即将到来的P2P上市潮,与此前几波互联网上市潮无异,不过可能意味着更多将倒闭:

  第1波上市潮,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创造了“入口”概念;

  第2波上市潮以游戏、在线旅游等日常生活服务相关的互联网公司为主;

  第3波上市潮以社交、电商、工具类入口为主;

  在第4波里,我们看到了寡头的诞生、并购的频繁出现,中国市场涌现出十亿美元、百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金融也许踏上了第5波浪潮。

  如果上市的那一瞬间是振奋与激动,如今我们复盘,发现热闹之后也许是一地鸡毛。这几波上市潮里,已经出现不少“明日黄花”,不少公司估值不高,徘徊在资本市场边缘。

  大潮到来之前,我们需要看到2个问题:

  一是资本市场真的看好吗?

  宜信集中体系内最为优质的力量将宜人贷送上市,招股书中提到:宜人贷的很大一部分客户都是由宜信推荐过去的,占宜人贷贷款比重的六成以上。这意味着宜信把自己体系内比较优质的线上资产和资源都导给了宜人贷。

  这样为了上市而上市,导致其公开招股书后,有P2P同行抱怨:“如此低的估值,让以后在美国上市的同行会比较吃亏。”

  资本市场并不傻,宜人贷以10美元股价开盘后,随即暴跌超过10%,最低跌至8.35美元,收盘价为9.1美元,跌幅达9%,按收盘价计算市值为5.32亿美元。这说明市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存在很多疑惑和不认可。

  美国资本市场向来喜欢互联网商业应用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同时资本市场厌恶风险资产,比如Lending Club这一类以服务费为主要收入的P2P公司,比赚取息差的 ondeck,更被资本市场青睐。所以国内纯平台的P2P将更有机会上市。

  二是政策风险。

  宜信成立以来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创立的“债权转让”模式一度被很多线下 P2P效仿,同时也被舆论质疑其存在“资金池”、“不透明”。宜人贷试水P2T模式,以P2P挂钩信托产品受益权转让,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监管风险。

  P2P公司率先上市就像一场“成人礼”,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把握行业洗牌的时机,带来巨大的品牌和背书效应,无论如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风控,需要社会征信系统、大数据、监管政策的完善与支持。

  石油价格的下跌趋势似乎仍然未看到结束的迹象,沙特阿拉伯毅然坚持不减产的策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使得原油价格都将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毫无疑问,这将会对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们造成极大的压力。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数据,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以汽油、柴油等为驱动的车型的 MPGe 一般集中在在25~50之间,按照现在的汽油价格来计算的话,普通汽车每100英里油耗花费大约为4美元到8美元,特斯拉汽车每100英里的花费最高不超过5美元。

  但是,数据显示,在美国市场上2012年到2015年销售的豪华轿车中,BMW、英菲尼迪、梅赛德斯等品牌汽车大多集中在5万~6万美元之间,而特斯拉汽车的最低售价为6.99万美元。这意味着,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之前相较汽油驱动汽车存在的巨大经济优势实际上正慢慢消弭。假设每辆车每年的的行驶里程为1.5万英里,并且油价和电费维持当前水平不变的话,特斯拉用户至少要在3年后才能在投入和回报上获得较之普通汽车用户实现平衡。

  但是,讽刺的是,豪华汽车的用户实际上是对价格最不敏感的群体,而预计在2018年面世的 Tesla 3汽车的售价的起步售价为3万美元,Musk希望以此来抢占大众市场,但是连特斯拉自己都认为新车只有到2020年才能在产能上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的5年内,特斯拉手上唯一能拿出的产品是一辆售价昂贵、经济效应不明显、充电桩建设还未完善的豪华汽车,Musk或许现在最应该祈祷的是沙特阿拉伯恢复以往的原油产量从而推高原油价格,否则,特斯拉在未来的境况或许只会越来越尴尬。

  在2015年8月份的时候,特斯拉将之前预期5.5万辆的年销量下调到5万~5.5万,但是到了2015年11月份,该目标已经下调至5万~5.2万辆。

  2015年推出的 Model X 实际上也并未真正推动特斯拉的销量,即使之前每年在第四季度的消费旺季都出现20%以上的环比增长,它在2015年也不可能实现目标。对Musk而言,最惨烈最严峻的问题在于,经过最初的风光和喧嚣之后,特斯拉如今在中国市场陷入了泥沼,过高的价格、迟迟未能成型的充电桩体系以及前途未卜的能源政策正让特斯拉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豪华玩具。

  可以想见的是,在今后中国经济逐步从超常高速增速中过渡至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在中国这块市场上,特斯拉很可能只会遭遇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这次,特斯拉并非败于它那些拙劣的模仿者和对手,而是输给了时势。

  计生法修正案取消晚婚假期你是在哪里看到的?雾霾中广场舞大妈翩翩起舞的“寂静岭”照片是如何进入你视线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哪怕半个月不关注“新闻”,也不会错过关系国计民生的时政新闻、点燃所有人神经的社会热点。微信朋友圈的“口口相传”已经帮我们过滤出了“社会公约数”眼中的头条新闻,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新闻门户、新闻客户端去浏览刚毕业不久的小编为我们筛选出来的新闻呢?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资讯类客户端的异军突起就不难理解了。“个性化阅读推荐平台”是今日头条成功的自我定位。它主打的不再是重要新闻的第一时间更新、推送,而是高尔夫、钓鱼、亲子这样的长尾内容推荐。

  正因其“投读者之所好”、“越用越精准”,它的用户使用时长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新闻客户端。Trustdata《2015年1月至10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今日头条用户平均每日打开时长超过40分钟,高于其他新闻客户端约60%。

  2015年,感受到兵临城下的新闻客户端开始求改弦更张,拥抱潮流。凤凰网以上亿资金投资聚合新闻App一点资讯,即代表一种求变思路。而腾讯在占据新闻客户端头把交椅的腾讯新闻之外,开始大力扶持由马化腾钦点改名的天天快报(它的slogan是:你的兴趣阅读首选),代表了一种自我革命的决心。

  在新闻资讯领域,2016年最大的看点就是天天快报能否复制腾讯新闻的成功,帮助腾讯抵御今日头条的攻势。Trustdata的报告显示:今日头条DAU已达腾讯新闻的六成半,平均每日使用时长是后者的两倍。

  2015年是今日头条完成“内容闭环”的关键一年。前两年引发传媒业众怒的“版权风波”让它加快了“去新闻化”的步伐,也让它不遗余力地重金拉拢自媒体入驻头条号平台,如今头条号的内容已经占到今日头条内容分发的半数以上。今日头条的野心也逐渐显露无遗:成为移动端最大的内容生产、分发平台,这可比死守“新闻”的一亩三分地想象空间大多了。

  腾讯显然不能对流量生命线被侵蚀坐视不理,而且它手中还有一张没有打出的王牌——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拼尽解数聚拢起来的自媒体也只有微信公众号的一个零头。然而,只能通过社交关系链分发的微信公众号俨然如一条腿的动物,行之不远,而且社交传播的涟漪效应使得要想被更多的人听到,要想抵达所有的目标人群,只能人人都挤破头去过“10万+”的爆款独木桥。天天快报借鉴了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机制,让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有了二次分发,可以精准地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目标读者,而不必翻越社交链条的千山万水。

  不仅如此,通过精准推荐、相关推荐、热点运营,天天快报有可能重新激活那些被订阅的数十个公众号每日轰炸以至于信息疲劳的用户,挽救打开率日渐下降,红利窗口已过的微信公众号体系。

  就在推出后两个月后,凭借着腾讯在微信、QQ等“插根扁担都能开花”的渠道的推广引流,天天快报跻身App Store新闻类免费榜第三名并一直维持至今。

  当天天快报、今日头条都在完善内容的“生产—分发—反馈—变现”的闭环,新闻客户端对于新媒体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下降,更何况它们在上面的优先级还低于传统的新闻机构。

  现在,只有一种方式可以定义新闻,那就是社交网络上人人都在谈论。当朋友圈的人都在转发《致贱人》、《致low逼》时,咪蒙对于“你弱你有理”的鞭笞就上升为了一条“新闻”。而除了这种人人都在谈论的新闻,每一个人都追求专属自己的“数字日报”。

  2015年新出的三款个性化资讯产品为我们展现了个性化资讯定制的更多可能性。与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这样要求威逼利诱内容方入驻“围墙花园”的强势渠道相比,新兴的资讯平台走的是为内容类App引流的聚合再分发的路线。当用户已经懒得一一打开每日叩门的微信公号时,说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发机制正在失效,天天快报就担负起了引流疏导的作用。同样的,当用户一时兴起下载了一个个内容类App却再也不会一一“临幸”时,说明App中单独封装、自居一隅的内容分发机制出了问题。而这几款应用就希望在应用商店之外做二次分发。

  即刻在兴趣订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颗粒”,hack进App的封装包内部,你可订阅App内某一项内容的更新(比如,你不用在年终一再打开网易新闻,查看年终策划何时出炉,只需要在即刻上订阅“网易又出年终策划了”)。只有达到了某个触发条件你才会收到推送,你可以像追美剧一样追踪即将发生的事件,比如“Google重返中国进展”、“出了新的智能代步工具提醒”、“王思聪又投资了什么公司”等。你不是被动地等待推送,而是在主动将自己的兴趣点撒网出去,满怀期待地等待收获满满。

  读读日报则让专业的“人肉过滤器”而不只是朋友圈的熟人来为你过滤新闻,让你跟着“信息头人”站在各个领域的资讯前沿。如果说朋友圈熟人帮你过滤出的是大众化新闻,那么各个领域的“剪报人”(或曰文摘主编)帮你过滤的是各领域的“新闻”,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昔日的大众媒体与专业媒体。

  豌豆荚一览则是一款打破内容类App围墙的资讯聚合器。那些倔强生长于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之外,渐渐被人冷落的应用可以在此集中起来,既不丧失独立性又能获得更多的曝光。

  看,人们的内容消费早已不再只是新闻了。新闻客户端也不再是创新的焦点,被资讯类应用超越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责任编辑:余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6111/n157276838.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