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告传媒 » “英伦之恋”

“英伦之恋”

来源:机房360 作者:华为公司 张建岗 更新时间:2016-4-19 9:28:04

摘要:初遇英国电信(BT)时,华为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小子”,没有知名度、没有技术优势,甚至连规矩都不太懂,却在面对这个“贵族名媛”级运营商时,迎难而上,奋起直追,最终“相知相恋”。 这一场“英伦之恋”,不仅叩开了欧洲运营商的大门,在华为的全球市场拓展史上,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答标的时候,一线人员还有机关过来支持的兄弟们都住在代表处所在的Basingstoke镇里,那个小镇里还从来没来过这么多中国人。

  因为时间紧急,宿舍刚租下来时只有一张床,欧洲地区部总裁邓涛就亲自给兄弟姐妹们往宿舍里面送鸡蛋、送牛奶,甚至还有卫生纸。

  那会儿大家经常要忙到凌晨3、4点,研发兄弟回去叫不到车,我和唐新兵还有管理办主任、秘书就排班接送他们回宿舍。那时秘书去办公室接人时,外面是一片漆黑,但推开办公室的门,就是一片光亮,里面人头攒动。秘书喊一嗓子:“谁要坐车?”就有人说:“再等等!”“马上!”“五分钟!”

  客户一开始还担心中国公司有时差,问我们个问题要等第二天中国那边上班了才能答复,却没想到我们让劣势成了“优势”——我们早上9点开始答标,答完后当天把问题总结出来,大概凌晨1点,也就是国内7点,发邮件回国内,国内的兄弟们上班就开始处理,之后发给我们,我们上午来还能再讨论一会儿。这么算下来,华为可以说是无缝连接,24小时都在工作。

  “21世纪网络”是一个跨领域的超级项目,公司倾尽全力,将接入网、传输网、核心网、智能网各领域的8名顶级专家都紧急调到项目组中。整整一个月投标期,一线聚集了100多人的答标团队,华为深圳总部也集中了将近200人的队伍。所有人都全心投入,从标书的专业性到规范性,包括语言和表达、排版方式、字体、颜色各种细节的统一,到答标中的技术细节确认都一丝不苟。

  后来,当BT客户收到标书后,简直难以置信,“All most too good to be true.”实在是太完美了。

  不过,我们来不及开心就傻眼了,紧接而来的技术澄清要求实在太高——两天内同时开展13个专题近40场澄清,这表示每个时间段都有六到七场交流,其中很多领域,我们之前听都没听说过。

  这简直就像是一次业界最高水平的考试,我们当时就是“游击队”,竞争对手都是“正规军”。压力太大了,因为去交流的人既要懂技术,还要有语言能力。我和唐新兵恨不得把公司所有人才翻个底朝天。

  我们主要采用三种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赶场,比如说这个专家确实很牛,讲完之后就马上赶下一场。不过就是这样安排也差点出问题,我记得当时英国的传输产品经理王晓华连轴转太累,有天早上睡过了点,我们到了会场一点数,怎么少个人,赶紧回去把她叫出来,当时所有人都吓出一身冷汗。

  第二个办法是给懂技术的人配一个翻译。

  但不管我们怎么搭配,相较于西方厂家和客户交流,我们的能力还差很多。所以我们想出了第三个办法——所有的PPT要在还没讲解时,就大概能看懂。我们让研发人员在PPT上做了很多动画效果,让PPT既专业又易懂,这样我们在现场沟通就容易一些。

  那时真是胆子挺大的,我们100多人平均年龄二十七八岁,但人家BT接近100人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的专家。一批黄皮肤年轻小伙子小姑娘往人家花白头发的资深专家面前一坐,因为很少接触高级客户,再加上连着熬夜,仪表上也没有友商讲究,话还没开始说呢,光看外表就对比明显了。但大家都是一腔热血在搞项目,也没想过人家戴不戴“眼镜”看我们,就是挺直了腰板去说我们该说的话。

  有人可能会觉得英国比较保守,但接触后,发现它其实很开放。我们当时有些人英语比较差,又缺乏专业翻译,讲到高深的技术问题时,很难用语言沟通,研发的同事就冲上去画图,然后指着图“This”“This”“And this”地一通比划,BT客户并没有因此就拒绝我们,反而很认真地和我们讨论技术细节。

  晚上大家回到酒店以后,还沉浸在讨论的氛围中,就像是考完试之后对答案、找对策那种感觉。

  后来BT的CTO告诉我,他们真没想到华为公司能找到这么多既懂业务又懂英语的专家。我们这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中国精英”,让他们刮目相看。

  当BT宣布我们进入短名单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很多人认为华为是绝不可能拿到这个机会的,但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备胎”变主力,抱得美人归

  “华为进入价值100多亿英镑的项目短名单”,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通信界,甚至国内的媒体都开始热炒这条新闻,但我们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和欣喜——短名单中的供应商并不只有我们一家,而且我们并非BT的主力队员,如果不继续努力,可能就只是“板凳队员”。公司内部也有质疑,说BT也就是让我们去凑个数。

  但公司高层领导都很支持这个项目。有一次我们和三家友商、BT坐在一起讨论当时基于IP的语音电话中间的一些协议,这对我们的产品有很大影响。但由于已经过了投标期,很多专家都抽回去了,结果在这个会上我们说不上话,变成了BT和其他友商的会议。会后我把这个事情汇报给孙总,孙总要求研发立刻抽调人员补到BT项目组,而且是把当时答标的能人全部派过去,如果支持部门的主管没有把最牛的人配到这个项目里,就是支持不力,主管都有可能要换人。

  2005年3月,BT正式宣布把“21世纪网络”项目的两个领域给了我们——接入网和传输。接入网交给我们和日本一家友商做,刚开始我们是“副手”,最后却变成了“主力”。从我们2005年和BT签合同,到2006年底有第一个PO(采购订单),再到2007年从“板凳队员”变成主力,差不多经过了两年。

  最开始我们之所以是“板凳队员”,没有资格上场,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BT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这不仅仅是答标时的测试,还指的是它有一个技术引进流程,就是它选了我们这个技术,到应用至少要花6个月到10个月。这期间要按照网络情况搭建专门的测试环境,按照要求进行测试,有问题就得让研发改,改完发版后再测,一直到BT说完全可以。另外,除了技术指标之外,BT还要测试我们的产品资料。

  第二,BT的很多规则非常严苛。比如我们接入网的机柜有一个锁不符合英国的安全标准,要重新设计,还有室外机柜的颜色要环保。当时我们的机柜都是银灰色的,BT说要草绿色,要和草的颜色一样,能和环境融为一体。于是我们就按照草的绿色来刷漆,结果还是不对。原来,BT专门有一个颜色定义,是几号颜色。于是我们的机柜从里到外都按BT的要求重新来做,包括机柜的安全、防雷、颜色、散热等所有细节。

  就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我们慢慢从“板凳队员”变成了主力队员。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对BT需求的理解日益精进,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研发能力更强,我们的一块板能抵别人两块板。

  我们还坚持在管理上持续改进。自从BT对华为进行“体检”后,每半年都会来看看我们在那13个领域是不是在改进。当时公司抓得很紧,尤其在采购上,总裁任正非在做组织变革、管理,华为后来有了EMT(经营管理团队),基层中的决策机制,就越来越好,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改进效果。

  而我们在BT取得的成功,不仅帮我们打开了市场,还帮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机制。

  我们也在和BT的合作中逐渐懂得什么是帮助客户实现商业成功。以前华为可能觉得做出了一个很牛的技术就算成功,但那其实只是技术成功。真正的商业成功是从你开发的东西到客户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舒服、合理的。

  无论经过多少挫折和摔打,无论曾经面对怎样的差距和困难,华为人始终百折不回、坚韧不拔,而这一场“英伦之恋”,正是华为迈向全球高端市场的重要开端,从此华为进入了运营商第一阵营。

  现在华为与BT已合作了十多年,为英国将近2/3的居民提供高速宽带接入。当前华为在英国设有15个办公室,共计1000多名员工。同时与BT的合作也加深了英国政府对华为的信任。2012年9月,总裁任正非与英国首相卡梅隆会面时宣布未来5年将在英国投资和采购13亿英镑,卡梅隆十分感谢和肯定华为在英国做的贡献。

  未来的路仍然很长,我们将继续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神,兢兢业业地为客户服务。

机房360微信公众号订阅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6419/n938780809.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