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器 » 交通拥堵流向二三线城市 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

交通拥堵流向二三线城市 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

来源:机房360 作者:娟子 更新时间:2013-8-31 19:31:09

摘要:8月30日上午,由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网共同主办,以“道路交通安全:共同的责任”为主题的“201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多位与会嘉宾表示,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导致年轻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前,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其中,驾驶员技能、车速控制、高质量迅速的医前救治等是造成我国交通事故伤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对此,有专家提出“公交优先”原则、建立步行骑车文化等建议。

       交通拥堵问题已经开始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国际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席高斯在会上指出,“交通事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导致年轻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道路交通遇难者当中,46%为弱势道路使用者,包括步行者、自行车的骑行者、两轮摩托车的驾驶者和后座的乘客。”而在中国,交通事故当中行人死亡人数占25%,骑车者占10%。高斯表示,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深圳市交通警察局方面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人、车、路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线城市所特有的,开始逐步蔓延到二三线城市,靠人工运转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的交通管理问题。

  对此,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介绍了当前我国交通事故的5大特点:第一,我国造成交通死亡事故的原因中,无照驾驶造成交通死亡事故占8.7%;第二,叫无防护或其他设施防护情况下发生的交通死亡事故占85.8%;第三,无隔离,或仅中央隔离条件下发生的交通死亡人数占90.36%;第四,死亡事故,交通方式分布中,摩托车交通事故比例最高,死亡人数占70.74%,其次是步行;第五,有标志标线情况下,我国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61.08%。无控制情况下发生交通死亡人数达30.11%。

  人为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高斯表示,造成交通事故关键因素首先是车速的控制,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已经设立了减速区。其次,高质量头盔的佩戴也能够将交通事故中死亡的风险率降低近40%,重伤的风险可以降低70%以上。但目前只有40%的国家有针对摩托车驾驶者和乘车者佩戴头盔的一些法律,或者一些强制性的质量标准。第三,迅速和高质量的送医前救治也可以挽回很多事故受伤者的寿命,对此,高斯建议,全世界的院前急救电话应该统一成全球号码或者区域号码,以便救治。

  对此观点,陆化普表示赞同。他表示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交通参与者,在交通事故当中人的因素超过了95%。“对于交通参与者来说,改变人的交通行为是最重要的,同时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都需要提高两者的安全水平。”

  三联集团董事长王珏在会上则充分肯定了人在交通事故中的核心位置。他表示,驾驶人是交通安全的主体,也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驾驶人违反交通法规,安全意识淡薄,应急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目前来看,三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低驾龄驾驶人所占的比例比较高,低驾龄驾驶人的驾驶技能水平更加不容乐观。

  交通管理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虽然目前道路设施的发展速度快,交通工程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信号控制路口所占比重仍很小。但从宏观上来讲,提高交通安全水平仍有机会。”陆化普这样说到。同时,他还提出“公交优先”原则,表示国家应落实“公交优先”在交通管理中的专项计划。陆化普说:“交通站主导集约化,路面上的个体交通工具的数量就会减少,道路上的交通负荷就会因此而提高交通安全水平,这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

  深圳市交通警察局方面则认为,物联网、车联网的发展,给智能交通带来了新的契机,云计算也使庞大的信息处理变得更加简单,随着未来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变革阶段,大数据、大交通、大管理的概念将逐步形成,科技也将从保障、维护的角色逐步过渡引领实战。但目前我国交通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建设还比较滞后。

  对此,高斯建议到,全球各界应该塑造一种道路交通安全的文化,让各个社会、各个阶层都意识到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包括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青少年,立法者和媒体,此外还可利用当前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实现双赢。当中,高斯重点强调了要推动各个国家出台国家性、地区性的政策来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来替代机动车,并以此建议步行骑车文化。

  最后,王珏对道路交通安全主体驾驶员考试提出了要求,“驾驶考试不同于一般的考试,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考试,是一项国家的考试,如果监管不力,失去公平性,其后果将祸国殃民,因此加大考试监管制度迫不及待。”

责任编辑:娟子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3831/n759052107.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