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资讯 » 深度思考:走向融合 而不是相互取代

深度思考:走向融合 而不是相互取代

——宏杉科技看分布式与传统阵列之争

来源:机房360 作者:yuxin编辑 更新时间:2015-11-17 16:05:35

摘要:来势汹汹的分布式会是传统阵列的替代品吗?宏杉科技认为,二者将来会走向融合,以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果你对云、分布式、传统阵列一直没有想清楚,看看此文,未来有时就在喧嚣之外的深度思考中。

  因此,公有云是一种服务,是针对各行业用户业务最小交集的标准化服务。私有云需要的是产品,是满足用户全面需求的通用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组合。这个根本性区别,也将影响技术架构的发展方向。简单的标准服务器+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架构,只可能满足部分要求不高的业务。真正深入到具体业务中,会看到实际需求远比这个复杂。

  “软件定义”将来必要有重大改变和突破  

 

 

  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或者产业生态的形成发展,必须有良好的规则环境和盈利模式,才能支撑厂商的持续创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的“软件定义”厂商,尤其在国内,难以建立清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能够靠业务自主盈利健康发展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在依靠资本支撑,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缺少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投入,厂商如何实现对用户的长期承诺?因此我们认为,今天的“软件定义”将来必定要有重大的改变和突破,真正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

  软件的架构和能力,仍需足够的硬件条件支撑  

 

 

  “软件定义”的这一波浪潮,本质上是因为过去十年硬件发展太快,而软件发展严重不足。大部分用户的系统实际上是在用硬件能力补软件。软件定义,恰恰是在补课,补上软件落后的课。等到软件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大量被软件制约的需求会被释放出来,硬件也将继续高速发展。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例如网络,在10G商用化近十年的徘徊后,正在迅猛向40G、100G发展。IT行业是一个软件和硬件互相补充,协作发展的行业,用软件否定硬件或者用硬件否定软件,都是可笑的。

  软件之软,代表了用户需求中变化性强,特殊性强的部分;硬件之硬,代表了用户需求中标准化、确定性的部分,比如基础设施能力。有人说“软件定义世界”,实质上宏杉自身90%以上的研发投入都是软件开发。但我们仍然清醒地看到,软件的架构和能力,仍然需要依靠足够的硬件条件支撑。

  INTEL前段时间167亿美元收购一个FPGA厂商Altera。FPGA是典型的将软件硬件化的载体,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如何解释INTEL这个“逆动作”呢?

  IT架构需要建立国家级的数据接口和互联互通标准  

 

 

  当前的互联网架构存储引入企业市场,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障碍:即与传统架构的不兼容,数据迁移极度困难和危险。更有甚者,由于不同互联网公司采用的软件开源来源和技术路线差异极大,又缺乏产业界标准化规范,使得用户一旦采用某一家技术后,实际上应用和数据都被绑架。

  传统存储经历了二十几年努力,才勉强在底层连接协议、访问接口、管理上达成一些基本的标准,用户直到今天仍然经常受困于数据迁移问题。因此建立国家级的数据接口和互联互通标准,是互联网架构存储真正能够大规模商用的基础条件。这个标准的建立过程,必然是各种存储技术的相互融合过程。

  未来存储将回归本质:满足用户不同业务的数据管理需求  

 

 

  传统阵列也会吸取互联网架构存储的一些优秀技术和思想进一步演进,比如多副本并发访问、去中心化、应用QoS策略驱动等等。在网络技术、CPU能力、SSD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传统存储在架构上必将有大的突破。这就是宏杉科技提出“存储互联”概念的原因。

  我们希望,将来用户的存储是一个普适的、统一管理的资源池,不管是SSD、SAS还是SATA,不管是谁家的存储设备,不管是单控、双控、多控,都在这个资源池中提供用户从原生块、文件、对象等不同的服务方式,能够根据业务需求,透明的动态分配不同性能、不同可靠性、不同成本的资源给应用。从而在性能、可靠性、弹性、经济性上实现统一。

  未来的存储,将回归到存储的本质:满足用户不同业务的数据管理需求。分布式也罢,集中式也罢,只是构成存储资源池不同部分、不同应用范围的技术特征,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用户选择产品时非此即彼的路障。

  责任编辑:余芯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51117/n011574671.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