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IT外包 » 中国IT外包业务的机会与挑战

中国IT外包业务的机会与挑战

来源:电脑商报 作者:东软 更新时间:2009-6-22 10:37:47

摘要:所有的复杂都变成最后的简单,这个简单就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制造有竞争能力的产品。美国所有的制造业企业包括政府,把它60%以上的项目包给自己以外的部门。甚至在中国,有一些公司也裁掉它们的IT部门,让所有的IT业务和服务都由第三方提供,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未来几年,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将与国际外包一样,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
  
  一、外包,一个当今中国IT业最流行的词汇
  
  外包(Outsourcing)一词从1990年首次提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成为了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保留自己最擅长的,外包其余的",一时之间,IT外包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
  
  据调查显示,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为328亿美元,增长速度为25%,而且这一市场规模还呈膨胀式增长。预计到2009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20%左右,几乎每一家实行业务外包的公司都将其信息技术的某些职能外包出去。
  
  但是,中国在国际项目外包市场起步较晚,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软件领域,据赛迪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2004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只有6.3亿美元,而印度软件外包收入达114.3亿美元,也正是靠这种软件外包,印度的软件业快速实现了产业升级,把中国软件的外包远远地甩到了后面。
  
  在20世纪末的几年中,国内很多软件企业在讨论中国软件企业到底要不要走出去,中国企业要不要做外包业务等问题。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曾在“1999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中国企业不仅要大力发展国内市场,还要走出去,发展外包和软件出口业务,中国不会单纯的学习印度的模式,而是在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结合中找到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
  
  一转眼5年过去了,关于中国软件企业在到底要不要开展软件外包的讨论和争论上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国软件外包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了高速的成长,国际上正在掀起一个将软件和BPO业务外包到中国的浪潮,中国正在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二、通过外包业务,东软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形成相伴共生、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企业来说,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每个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对于一家由东北大学诞生出来的东软来说更是如此。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回忆当时的情景十分感慨,“当时市场上根本不认可软件的价值,人们会问这个软件多少钱一斤,会不会‘磨光”这样的问题,让你哭笑不得。”因此在这种情况中国企业在中国卖软件几乎不可能。“那时的软件几乎都是跟硬件绑在一起卖”。
  
  但是在国内软件市场十分初级化的严峻事实面前,东软却看到一个新的机会,那就是国际市场。曾经留学美国的刘积仁看到国外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合作联盟,回到中国后他也希望在中国建立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软件企业发展模式。而当时,大学教授办产业,开公司几乎和“不顾正业”等贬义词汇相联系,东软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下悄然诞生。
  
  1991年,东软与日本一家汽车电子的公司开展了合作,东软通过自己的技术向对方争取了30万美元的开发项目经费,而且还与其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东软以国际业务起步,开始走向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未来之路。
  
  在与阿尔派长达14年的合作历程中,由东软所进行的项目也在不断的深入。1991年双方合作的时候,东软做的是支持对方开发产品的软件工具,到后来开展承担客户的产品开发;而现在,双方在东软软件园大连园区中建立了一个汽车电子联合开发中心;在沈阳建立了面向未来技术的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
  
  在后来与越来越多的国际客户合作中,刘积仁越来越意识到,发展国际外包业务其意义不在于拿到一两个海外项目,不在乎在短期内获得不错的利润。他看重的是通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来建立一个持续的使双方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正是在这种国际项目中的历练,使得东软有机会也有能力在迅速升温的国内市场攻城略地。虽然东软创业伊始主要是面对国际市场,但也一直没有忘记中国未来的软件市场。当东软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了应有的价值之后,东软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投入。1991年东软进入了电信业,1992年进入了电力业,1995年进入了保险业,1996年进入了医疗业。
  
  “国际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中国还没有的领域,而这些项目的参与既锻炼了我们的队伍,又让我们在今后国内相关领域的事业中占了先机。”这样东软可以为国内的信息化建设做较为长线的准备,使得东软在市场的源头开始切入,并最终能把握市场的机会。而国内这些项目的投入期几乎是5-6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才得到回报,例如,东软在电信市场的好机会是在98年才开始到来,社保是2000年,医疗是2000年,电力至今还在培育之中。
  
  从最早的阿尔派,到后来的东芝,包括现在的20多家日本和欧美合作伙伴,东软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共赢”。首先,如果东软不能够为跨国公司带来系统竞争能力的提升,不能为跨国公司带来价值的提升,东软也不可能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东软把建立与国际伙伴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使得东软获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认可和青睐。目前在日本企业界,东软是十分受日本企业欢迎和尊敬的中国企业之一。
  
  为了实现与跨国公司共赢的目标,东软从1998年开始在中国的大连建立面向日韩以及欧美的国际化基地;2000年,一所为东软客户和合作伙伴建立的大学----东软信息学院在大连投入建设;2002年,东软国际软件园在大连正式投入建设;2004年6月,日本ALPINE公司又扩大其与东软的合作力度,成立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随即,日本东芝、HP公司等公司先后入驻位于大连的东软国际软件园,外包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大连,一个通往日韩外包市场的战略门户
  
  如果说1998年以前,东软的外包还是处于是为国内项目的依托和补充的话,那么到1998年时候,东软的外包业务获得了200%多的增长,这时的刘积仁已经意识到,国际软件外包在东软未来的业务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东软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价值,外包成为了东软国际化进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砝码。为此,东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北方的明珠城市--大连,在那里建立东软面向国际客户的基地--东软国际软件园。
  
  大连,中国北方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且交往频繁,是北亚地区著名的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中心。三面环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大连因其优异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城市称号,在中国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东软在大连的每一步都引起了大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前任市长,现在的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到现任市长夏德仁,他们对东软在大连的发展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薄熙来在任市长期间,曾经多次到东软大连园区指导工作,为东软在大连早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不到6年的建设中,东软与大连市政府及亿达集团一同联手,硬是将由家村一带当初的低矮棚户区,发展成为现在令国内外注目的,200多家日本、美国、韩国跨国公司云集的,国际IT企业经常往来的中国软件出口基地以及中国软件外包的战略门户。从2003年开始,由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国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交易会从此在大连举行,这无疑是对大连市过去6年在软件业发展上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肯定,也为大连软件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东软根在沈阳,根系却已牢牢地延伸至大连这片土地上。这组以灰色基调和花岗岩原生石材为主的建筑群,带有浓厚的国际化味道和深切的学院气息。它与东软在沈阳总部的建筑,以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建筑,在风格上一脉相承。这是刘积仁喜欢的风格,也是他所追求的。他非常喜欢这所他称之为“梦”的学校,安宁古朴的建筑和窗前的夕阳、落叶以及远山所带给他的是宁静和愉悦。
  
  刘积仁对大连有一种很深的情结。当记者问他东软和大连是什么关系,他比喻说大连是海,东软是船。大连给了东软平台、机会和空间。海托起船,船点缀了海。东软象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后所衍生出的软件产业群落,恰为大连软件业的声名鹊起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但刘积仁并不愿过多说及。他只说船海相依,海是辽阔的,也是宽阔无垠的。东软是海上的船,也要成为海上守望者,成为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waibao/server_itwb/2009622/n0975850.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上一篇:没有了
  •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