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360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高端对话:如何构建服务外包大“人才”体系

高端对话:如何构建服务外包大“人才”体系

来源:机房360 作者:yayo编辑 更新时间:2013-3-21 11:55:14

摘要:中国服务外包领军者年会与2013年3月20号在美丽的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召开,参加大会的还有2012服务外包十大人物代表、2012中国服务外包企业50强企业代表,以及来自中国服务外包重点区域的城市、政府、园区、高校、媒体以及行业机构等代表共有400余人。高端对话:如何构建服务外包大“人才”体系。以下是全文实录:

  商务部和工信部服务外包特聘专家顾问、兼任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陈刚先生。同时邀请嘉宾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兼任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CEO唐振明先生。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中国服务外包校企联盟秘书处执行主任、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瑞先生。重庆永川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永川外包园人力资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晓艳女士。博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靖,北京易才博普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人才租赁事业部总经理袁静女士,青岛市服务外包协会秘书长刘全先生。

  陈刚:各位观众我来主持这一段的嘉宾对话,主题根据我们以上的发言,准备就我们当前中国的服务外包很紧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我们的主题是如何构建服务外包大的人才体系,今天很荣幸请到6位代表,我想围绕这个主题,想深入从各个角度来探讨问题,有来自于企业的两位代表、两位培训机构的代表、还有政府的,还有一家也是来自于人力资源机构的,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服务外包的大人才体系,因为刚刚嘉宾也讲到,我们如果单靠目前的高等教育来提供这样一些职业化的人才,显然是完全达不到产业发展的要求。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请一些实践者来谈从需求方面、供应方面来谈谈如何构建,我也不浪费时间一一介绍各位嘉宾,请他们自己介绍,谈谈自己对构建服务外包大人才体系必要的探讨。

  唐振明:今天在座的都是业内人士,因为每年我们类似的年会,中央政府也好,各区域的政府也好,都开很多次,谈起服务外包的增长都很有信心,现在30%甚至于更高的速度增长。一谈到人才问题就比较沉重,服务外包人才短缺这么多年一直是沉重的话题,一直说人才短缺非常厉害。但是缺什么样的人才?哪个层次的人才?怎么样去获取?这个是相对比较专业的话题。我在服务外包企业工作的这些年,主要就是负责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培养,在今天这个话题如何构建大的“人才池”这样的概念,我个人认为“人才池”的概念并不是某一个企业,某一个机构,或者是某一个区域的概念。应该是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大的“人才池”的概念。现在其实是存在的,现在既有在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有在边缘的,也有即将进来的。我们教育界和培训机构的也拼命往里推,我们的“人才池”现在是什么状况?它是不是可量化、可分级的?我们是否清晰?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做到。刚才两位讲者都触及一个词就是人才标准或者是人才标准的体系。我觉得需要有,现在我们只知道从业人员在增长,但是,不光是数量,我们还要看质量。我们跟印度的差别,不光是数量上的,在质量上这种差距会更大。所以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清楚我们自己的“人才池”的内存、结构,需要一个清晰的人才标准。这个人才标准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权威性的机构来发布的。

  王瑞:在前两年的时候,跟业内的同仁坐在一起说到服务外包的几个观点因素的时候,排名依次是市场、钱、人。从去年的开始排名变成了人、市场、钱,人占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恰恰是我们构建人才池或者叫人才库的关键因素,我们作为一个研究院推出的基石工程,就是在这个产业链上我们共同打造国内的“人才池”。

  方晓艳:大家好,和其他几位嘉宾的身份有一点不同,我是代表政府或者是园区管委会来参加这个会议,也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发出政府的一些声音。其实对于政府来讲,服务外包企业现在在转移和选址的过程中,对人才这一块的看重已经达到了65.5%,所以对于我们一个拥有众多的职教资源优势的政府来讲,我们想要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聚集,说直白点,就是想要实现项目的扎堆,我们首要做的肯定是打好人才牌,打造大的“人才池”,承接服务外包的专业,尤其是对于重庆市来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

  张靖:大家好,今天下午的几个嘉宾都谈了,在服务外包里面服务外包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也感谢主办方把人才论坛放在了大会的主论坛,也看出主办方有良苦的用心。我个人从2002年做人才培养,到现在有10年了,基本上经历了非常深刻的感受,人才在整个产业链中越来越重要的过程,经过过去几年的生长,各个企业、培训机构和高校,到今天这个时间,已经在产业和政府的角度大的“人才池”的概念,已经可以产生必要的情况,具体的怎么去构建,还是要再去琢磨。我大概想了一下,首先要有政策、组织、标准,标准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说,现在有很多的机构都在推出各自的目标,能不能通过政府的手段把标准做得尽量统一。

  袁静:大家好,我来自于北京易才博普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我们是人力资源供应商。通过今天大会的议题,从2007年开展的实际经验来说,行业人才必须要达成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要解决矛盾,这是各人才成长与企业成长的矛盾。第二个要达到转变,以往是以人才成本为核心的,现在要转向人才价值为核心的转变。第三点要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既要保护人才的权益,同时要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对“人才池”的一些想法。

  刘全:大家好,我们是一家从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在过去的七年里我们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大学生进入企业,帮助企业得到合适的人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数据,第一个数字是2012年毕业生的数量是699万,毕业生的数量是前一年的一倍;第二个数字是从2007年到现在中国的信息类的毕业生每年保持在80万左右,也就意味着在这样的毕业生大量增长的背景之下,其实IT类的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大量的增长。第二个数据是去年服务外包的产值大约是320多亿美金,是2008恩年20多亿美金的15倍,这个15倍的背后就是大量的人才支撑产业。所以说我们在一线工作的过程当中,明显感觉到企业对IT人才需求。尤其是基础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两种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以前学生要求着企业,现在企业要求着高校和学生。第二点是企业因为受信息技术的变更,以及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它对人才需求逐步产生了定时、定量的需求。所以在这个背后就看到企业是人力资源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教育培训的需求。所以说我们认为“人才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蓄水池”也是一个“过度池”,通过搭建“人才池”可以有效将教育和人力资源有效衔接起来,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保障。

  陈刚:各位嘉宾都介绍了自己从事的人力资源培养和体会,和建立人才库的必要性。接下来我要提一些问题给在座的嘉宾,我们在谈如何构建服务外包的大人才体系之前,你对这几个关键的“大”是怎么认识?人才又是怎么考虑的?所以在这个之前,我想把这个概念统一一下认识,“大”的概念是什么?人才又分什么样的层次?从产业的发展到今天,人才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希望能够进入抢答环节。

  袁静:因为我们从事人才租赁多年,所以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在人才蓄水池建设的过程中,所谓“大”首先要建造一个专业性,就是行业性要深入,这才叫“大”,就是深入各个行业。第二除了“大”还要“广”,人才蓄水池的建设必须符合经济理论的梯度理论,形成人才的正向流,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违反了肯定会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方晓艳:我们永川园区在运营的这几年过程中,特别是近两年来也发现了人才的问题。对于“大”我的理解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数量大,另外一个是范围的大,包括各个专业、各个学科。“人才池”我们认为要有源源不断的、适应性的人才供应,所以说三个理念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大人才池”的概念。

  我们园区作为拥有23所院校的地方,应该说数量的大没有后顾之忧了。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发现学校教育完之后走出来的学生到企业里面不能直接用的,是断档的。同时有很多的年轻人缺乏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毕业之后可能在你的一些宣讲过程中觉得这个企业还可以,我就去上班,上了一个月最多两个月,他想可能别的企业还有更好的企业,他就可能走了。所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的资源面前,我们的人力资源利用率比较低,流失率比较高。所以说我们对“大人才池”的概念理解,我们是希望在下一步工作当中,通过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学校四个方面的努力,能够建立一个体量大、范围大,而且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适用型人才的一个“池子”。

  唐振明:刚才我说了,现在我们服务外包企业从产业来讲是高速发展,有些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30%,甚至达到50%,人才的供应包括人才短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增长速度太快。从供需关系来讲,我觉得人才供应可能要有三个要素去解决。

  第一解决人才问题首先要企业自己去想办法,首先你要看清你最急需的人才是什么,尤其是对中高端的,除了自身的发展之外,其实要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就是说你要在中高端人才上,或者在国际化的人才上有竞争力,首先是你的一个人才的培养体系。我们不能说只是数量上的堆积。我们一定是有一个人才的培养体系,要给他们培训的机会,给他们职位的机会,才可能成为更高端的人才。

  第二我觉得是在政府的支持,对政府来讲,如果都有这样的政策支持,前面是工程一期花了10几个亿,对产业发展肯定有正向的效应,解决了多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服务外包企业拿到这样的补贴,自然也会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但是这个政策对提升服务外包企业能力起到了多少作用?我们很难量化,我用这个钱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了多少项目经理,甚至于咨询师,我们没有这样的标准量化。这么多年我只能说服务外包行业成长了多少,在业人员增加了多少,但是从质的角度讲,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

  第三就是人才提供的机构,不论是院校也好,培训机构也好,我感觉他们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现在这么多的学校,从2003年我们主动去找学校合作,现在大量的大专院校找我们企业合作,派出很多的学生到我们实习、实训,配合我们做好大学生的就业,这个已经改变了很多,如果有一个明确的行业分类和人才体系的标准,那对教育界和培训机构目标会更明确,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合企业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jifang360.com/news/2013321/n763146185.html 网友评论: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评论表单加载中...
  • 我要分享
更多
推荐图片